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進入資源枯竭期 黑龍江省兩大煤城圖轉型
2002-09-06 14:48:49 來源:了望新聞周刊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9月4日電七臺河和雙鴨山是黑龍江省4大煤城中的兩座。七臺河是國家重要的煤炭生產基地,也是東北地區最大的主焦煤生產基地和黑龍江省最大的無煙煤生產基地;雙鴨山也是典型的煤炭資源型城市,煤炭采掘業佔全市工業比重的1/3。雙鴨山礦業集團是國家最早建設的煤炭生產基地之一。經過40多年的開發,這兩座城市已進入了資源枯竭期,實現經濟轉型,成為這兩座城市的當務之急。

    難點:資源的枯竭與接續

    因長期開采,雙鴨山礦業集團所屬11個煤礦中,市區依礦而建的4個礦資源相繼枯竭,礦區經濟全面衰敗。另一方面,伴隨著上世紀90年代中期國內煤炭行業的衰落,這裡原來全部為煤炭服務配套的地方工業、第三產業也難逃厄運。1996年,雙鴨山市直屬75戶工業企業中有69戶虧損,有55戶停產、半停產,資產負債率達112%。2001年,雙鴨山礦業集團破產的4個礦區合並後的3個區人均財政收入只有幾十元,最低的嶺東區只有55元。

    七臺河礦業精煤公司也面臨著類似的困難。主要表現為包袱沈重,資金困難。據統計,企業目前累計貸款總額35億元,欠銀行利息6.3億元,其它債務17億元以上,資產負債率高達88%。安全技改、生活和塌陷治理欠賬高達9億多元,其中安全欠賬1.4億元。

    另外,勘探投入不足,資源接續困難也構成了企業持續發展的『硬傷』。

    出路:立足煤炭與跳出煤炭

    圍繞煤城可持續發展這條主線,近年來兩個城市相繼提出打優勢牌、走特色路的思路,在立足煤炭創優勢和跳出煤炭找優勢的辯證發展觀中,積極推進資源轉化和經濟轉軌。

    在資源轉化方面。雙鴨山市在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方面下工夫。截止到2001年末,全市煤炭精深加工轉化能力達到400多萬噸,佔全市煤炭產量的40%。

    在這一過程中,他們重點實施『四轉一開發』:

    煤轉電,形成煤-電產業鏈。雙鴨山第一發電有限責任公司年轉化煤炭150萬噸,發電31億度。投資10億多元的15萬千瓦熱電聯產工程已開工建設。雙礦集團矸石電廠與哈三電廠簽定了意向性協議,利用哈三電廠的資金、技術和管理進行技術改造,擴大發電能力。

    煤轉焦,形成礦、焦—煉鐵,電、焦-硅鐵產業鏈。目前,總投資2.06億元、年產量20萬噸鑄造焦的焦化廠已經在雙鴨山建成投產,是黑龍江省內同類企業中,投資最少、工期最短、效益最好的企業。總投資9120萬元、年產硅鐵4萬噸、耗電4億度的硅鐵項目也已部分投產。

    煤轉油,形成煤或煤矸石—原油和汽柴油—煤化工產業鏈。雙礦集團目前正著手抓緊年產成品油100萬噸左右的煤炭液化項目的前期工作,這一工程投資100億元,爭取在『十五』末期開工。經德國試驗,雙礦集團的煤矸石煉油項目含油率達12.6%,出油率達11%,目前已與德國客商簽定合同。明年開工投產的水煤漿項目,可替代燃油25萬噸,每年為需方節省開支1.5億元。

    煤轉氣,形成煤—焦—氣產業鏈。雙鴨山現已形成年產煤氣3600萬立方米的生產能力,預計今年10月初正式入戶,結束城市無煤氣的歷史;投資1.47億元的二甲醚項目已完成省級立項。

    綜合開發,形成煤矸石、粉煤灰—磚機設備—新型節能、節土、環保建材產業鏈。雙鴨山市引進創新了法國技術的煤矸石燒結空心磚項目,實現了制磚不用土,燒磚不用煤,符合國家的節省國土資源、節能、環保和資源綜合利用的相關要求。目前,企業能夠自行制造全套設備,裝備了全國100多個廠家。

    七臺河市在合理開發利用煤炭資源,穩定原煤產量,保持原煤生產的可持續性的同時,也積極推進煤炭加工轉化和綜合利用,不斷延伸煤炭產業鏈條,努力提高煤炭產業綜合效益。

    自1979年以來七臺河市、礦先後建設了14個洗煤廠,原煤洗選能力佔原煤產量的73%,大大高於26%的全國平均水平。全市現已形成焦化能力71萬噸,煤電轉能力272萬噸,優質活性炭能力3000噸,年產工業型煤、民用型煤等37萬噸。煤炭加工轉化比銷售原煤每年多創造增加值6億元,利稅1.5億元,多安排就業2.5萬人。七臺河煤炭行業能在全國最薄煤層的不利資源賦存條件下,始終保持黑龍江省四大煤城中最好的經濟效益,最根本的就是得益於煤炭的加工轉化和綜合利用。

    在經濟轉軌方面。雙鴨山市積極發展以綠色食品、北藥開發、特色旅游為重點的替代產業,在立足煤炭優勢的同時,跳出煤炭找優勢,加快發展替代產業,改變單一煤炭的產業格局。在發展綠色、有機食品產業上,雙鴨山市根據自身的地源優勢,建成了27萬畝綠色水稻生產基地、4萬畝綠色蔬菜生產基地、3萬群黑蜂生產基地、27萬畝綠色有機大豆生產基地、22萬畝綠色經濟作物生產基地和新購奶牛1.8萬頭的奶牛養殖基地等六大種植、養殖基地。在發展北藥開發產業上,這個市投資1100萬元的制藥廠改造項目已經完成,投資3000萬元的哈慈GMP新藥廠項目已經開工建設。投資5600萬元的龍膽草產業化基地、投資1900萬元的東北黑蜂擴產改造項目、投資5000萬元的寶清烏蘇裡江藥業技改項目相繼開工。在發展生態旅游產業上,雙鴨山市相繼開通了饒河至哈巴羅夫斯克、海參崴、盧切果爾斯克3條旅游線路,投資500萬元的雲峰山滑雪場相繼投入使用。

    七臺河市則在大力調整經濟結構和所有制結構方面加大力度,加快發展非煤替代產業,提早解決『煤竭城衰』的問題。歷屆市委、市政府都高度重視發展非煤產業和非國有經濟,明確提出在堅持把煤的文章做活的同時,努力把非煤的文章做大,把非國有經濟作為立市經濟和主體經濟加快發展。經過多年的努力,以雙葉公司為龍頭的實木家具業,以勃農公司為龍頭的機械制造業,以煤矸石、粉煤灰為主要原料的新型建材業,以及農產品加工業、水泥、化肥等非煤產業有了較快的發展。在工業經濟中,煤與非煤比重由1992年的74?26調整到2001年的52?48,非國有經濟比重達58%。七煤公司也大力發展非煤產業、多種經營和集體經濟,現已形成農牧、煤氣、經貿、建築等八大實業。其中,僅農牧公司就擁有耕地11萬畝,較大規模的各類種植、養殖基地有10個。目前,全市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已發展到29800戶,全市近10萬非國有經濟從業人員中,七煤公司下崗職工和礦工子女佔60%。

    前景:改革政策與配套政策的相互滲透

    七臺河市市長高志傑對礦業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前景表現出了極高的自信心,他對未來發展闡明了幾個觀點。

    第一,進一步確立礦業產業的基礎地位,把礦業產業作為國有重要支柱產業來抓。世界以煤炭、石油為主的能源格局在相當長時期內不會改變,煤炭的產業地位應受到高度重視,國家應從宏觀指導、發展規劃、政策導向方面予以傾斜。

    第二,建立轉產基金,扶持礦山城市和礦山企業調整產業結構。煤炭城市經濟結構轉型,必須有足夠投資作保證。建議國家建立礦山轉產基金,國家和地方匹配一塊,受益企業承擔一塊,金融部門支持一塊,以此支持城市轉型和企業開闢新的門路。

    第三,加大改革力度,促進礦山企業加快發展。非國有經濟的體制優勢已充分顯露出來。解決礦山問題的根本出路是體制更新,因此,要先易後難,下決心走出一條靠產權制度改革引入民營機制的路子。

    第四,盡早放開出口煤的配額管理權,促進優質煤打開國際市場。

責任編輯:超級管理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