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9月28日電 據了解,今年哈爾濱市無公害蔬菜生產監測面積達到3萬畝,預計今秋無公害蔬菜產量將達0.9億公斤。可到目前為止,哈市除通江街早市和革新農貿市場兩個無公害蔬菜專營區外,哈市常設的35個無公害蔬菜專櫃銷售的蔬菜很少直接從菜農手裡進貨。也就是說,除通江街、革新街附近的居民能吃到無公害蔬菜外,哈市絕大多數市民吃不到地產的無公害蔬菜。 每公斤貴0.1?0.4元 無公害蔬菜有嚴格的種植培育技術指標,加之使用農家肥、化肥限量等條件的約束,使無公害蔬菜的產量相對要少一些,尤其今年東北地區蔬菜受低溫、日照等因素影響,所以無公害蔬菜的價格要比普通蔬菜高一些。 近日,記者走訪了道裡區通江街早市和南崗區革新農貿市場,這裡白菜0.8元1公斤、黃瓜2元1公斤、西芹3元1公斤、尖椒1.5元1公斤;記者隨即到普通菜區,這裡西芹2.6元1公斤、尖椒1元1公斤。相比之下,無公害蔬菜平均比普通蔬菜高0.1?0.4元。 菜農武濱說,種植無公害蔬菜,用藥要低毒低殘留的,上市前還得經過檢測,價格自然要高一點,要不就不賺錢了。可價格一高,市民買的就少了。 家住高誼街的韓秀芹大娘說,到早市買菜的居民大多是工薪階層,天天買菜,一天多花幾角錢,一年下來也是不小的數字。 蔬菜品種太少 專門供應革新農貿市場無公害蔬菜專營區的是哈市保綠淨菜社。日前,記者在專營區菜商處看到,淨菜社提供給菜商的菜單有七八十種,可每天真正能供應的只有十幾種。 一位賣菜的女士說,因為無公害蔬菜品種不多,每天16時左右,菜社都來人收訂單,每家要什麼只能在單上選,第二天按斤數給送來。有時,一次只能定幾種。市民吃的菜大多數沒有,只好到菜庫去上。攤位每個月光費用就得1000元,如果每天菜種達不到二三十種就賺不了多少錢。 無公害菜容易爛 革新農貿市場無公害蔬菜專營區已成立兩個多月。25日,記者在專營區看到,一個業主有兩個攤床,一邊的蔬菜鮮嫩,一邊攤床上的尖椒、茼蒿、柿子卻都蔫了。銷售人員偷偷告訴記者,打蔫的是普通蔬菜。記者問:『怎麼能看出是普通蔬菜呢?』對方說:『沒有保鮮設備,無公害蔬菜放不住,尖椒全身爛、黃瓜爛尖,可施過化肥的蔬菜只打蔫,不爛。』 一位經銷無公害蔬菜的專櫃經理道出苦衷,經營就得有效益跟著,無公害蔬菜賣起來本來就不比普通蔬菜貴,按照《哈爾濱市無公害蔬菜定點銷售管理辦法》規定,無公害蔬菜進專櫃,經營者須有低溫陳列專櫃設備,從業人員必須具有體檢合格證。此外,每月還要交床租,這些費用都得加到蔬菜上。可蔬菜價格一高,市民就不買帳了,索性到早市或地攤買便宜的。 菜農與『專櫃』不親 目前,哈市有無公害蔬菜專櫃三十多個,可據了解,各專櫃每天銷售的無公害蔬菜幾乎都是從菜庫進的,而且專櫃銷售的規模有限,品種、數量的不全,注定了銷售要跟著菜市場跑。 哈市農委蔬菜處於處長說,現在菜農已經從過去只顧生產的舊模式中走出來,他們意識到,自己生產的蔬菜自己拿到市場上賣,把中間的利潤裝到自己的腰包,而給專櫃供菜需要資金周轉等問題,能看到現錢纔是菜農最實惠的選擇。 哈市商委的有關專家認為,菜農無序的自發銷售也給無公害蔬菜市場的規范帶來衝擊,無公害蔬菜專櫃不能直接進到菜農的菜,只好到菜庫去上,偶爾在菜庫能進到菜農的菜,可經過菜庫一關,菜價顯然要提高。專家認為,無公害蔬菜銷售,從菜農到直接專櫃或銷售者手中,需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生產銷售體系。 如何走入百姓家 哈市農委蔬菜處的有關專家認為,無公害蔬菜未能走入尋常百姓家,主要是因為生產銷售方式的滯後、市民認知程度不夠所至。同時,價格偏高也是無公害蔬菜銷售不暢的一個重要原因。目前,無公害蔬菜銷售方式只限於兩處試點專營區一小塊,沒有專門的一條街、一個市場,而且在包裝等方面也沒有跟上,哈市市場准入制度也沒有實行。據了解,哈爾濱市政府將投資400萬元用於無公害蔬菜的發展,完善和新建無公害蔬菜生產示范點50個,使無公害蔬菜生產監測面積達到3萬畝,年產無公害蔬菜1.6億公斤,其中外銷與出口5000萬公斤。最近幾天,全市無公害蔬菜的日上市量已達到10萬公斤。在積極建設無公害蔬菜產銷渠道的同時,哈爾濱市還建立了無公害蔬菜的監測體系。哈市無公害蔬菜質量檢測中心、批發市場檢測分站、零售市場檢測小分隊的檢測工作也將加強。哈爾濱市將進一步健全無公害蔬菜配送體系和質量監測體系,並在一些菜市場和超市設立銷售專櫃和質量檢測分站,以確保市民能夠很方便地買到貨真價實的無公害蔬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