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21日電 黨的十五大以來,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黑龍江省文化工作始終堅持中國先進文化前進方向、以建設邊疆文化大省為目標,文化事業機構不斷完善,藝術門類逐步齊全,各項文化事業進一步繁榮發展。
繼續實施精品戰略,創作了一批藝術水准上乘、地方特色濃郁,能夠教育人、鼓舞人的優秀作品。其中,話劇《地質師》、《托起明天的太陽》、《一人頭上一方天》、《特殊故事》,龍江劇《梁紅玉》,評劇《半江清澈半江紅》,舞蹈詩劇《大荒的太陽》等在全國產生較大的影響,獲得文華獎、『五個一工程獎』等多項大獎。《祖國在召喚》、《歷史永遠銘記》、《創業頌》等大型主題晚會制作精良,思想性、藝術性均達到較高水准。『哈爾濱之夏』音樂會規模和影響不斷擴大,已成為全國著名的音樂藝術盛會。
深入推進重點文化工程建設,文化先進縣和邊疆文化長廊先進地區建設工作質量不斷提高,目前已有17個縣(市)被國家命名為『文化先進縣』,19個地區被命名為『全國邊疆文化長廊建設先進地區』,26個縣(市)被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基礎文化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全省共新建包括圖書館、博物館、藝術館、文化館、劇場在內的文化設施16.2萬平方米,完成投資2.4億元,重點改造維修了一批縣級影院、影劇院,相繼通過采取土地開發、地方財政投資、招商等多種投資方式,新建和改造了一批文化設施。全省群眾文化生活豐富多彩,以城市社區文化和農村『金色田野』活動為主題的群眾文化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城市各種形式的健康有益的群眾文化活動遍及廣場、公園、街道等,農村文化活動不斷向縱深發展,文化下鄉活動已連續開展5年。
十五大以來,黑龍江省文物保護工作積極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工作方針,考古發掘取得突出成果。目前,黑龍江省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達到15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達到170處,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1處,省級歷史文化名城5處。文物保護工作正在被納入各地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城鄉建設規劃、財政預算、體制改革和各級領導責任制。
全省文化市場管理工作認真貫徹『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榮』的方針,城鄉文化市場呈現出總量、布局、規模協調發展,規范管理不斷加強的局面。通過扶持和引導,文化市場投資主體多元化、經營服務規范化,音像、演出、藝術品、文化藝術培訓市場及大眾型娛樂經營活動漸趨活躍,電子游戲和歌舞娛樂場所經營活動總量得到控制、質量有所提高,農村文化市場得到進一步啟動開發。
聚焦一
文藝創作熱了北疆
十五大以來,黑龍江省各級宣傳文化部門和廣大文藝工作者創作了一大批弘揚時代主旋律、深受廣大人民群眾喜愛的文藝作品,使全省文藝創作出現了繁榮發展的可喜局面。在全國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評選中,黑龍江省共有36部作品入選,5次榮獲組織工作獎,其中話劇《地質師》、《托起明天的太陽》,龍江劇《梁紅玉》先後為黑龍江省贏得了15個國家級獎項。電視劇創作出現前所未有的好形勢,《雪鄉》榮獲『五個一工程』獎、《莊稼院裡的年輕人》在中央臺播出時,創該臺各頻道同時期戲劇節目的最高收視率。《有這樣一個支部書記》一舉獲得『五個一工程』獎和『飛天』一等獎。黑龍江省的廣播劇創作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形勢下,創出了13連冠的好成績。文學創作取得了可喜成果,王立純的《慶典》、遲子建的《偽滿洲國》在全國產生很大影響,王阿成的《趙一曼女士》、遲子建的《霧月牛欄》、《清水洗塵》榮獲第一節、二屆魯迅文學短篇小說獎,張抗抗的《張抗抗散文》獲第二屆魯迅文學散文獎。歌曲創作呈現出強勁的態勢,《好日子》、《常回家看看》、《越來越好》等歌曲已唱遍大江南北,成為改革開放以來最具代表性的優秀歌曲。美術創作方面,在全國獨樹一幟的『北大荒版畫』創作群體不斷擴大,新人輩出,國畫和油畫多次在全國美展中獲得金、銀、銅獎及優秀獎。攝影創作異軍突起,在全國評比中屢獲大獎……
聚焦二
廣場社區異彩紛呈
8月,歌的海洋,舞的世界。音樂名城又迎來了自己的音樂盛會———『哈夏』,全市的人民共享著這道文化大餐。在欣賞各種專業演出的同時,哈市497個社區到處載歌載舞,充滿了歡歌笑語,在社區的藝術團裡,張家大媽、李家大嬸誰可能都成為社區的藝星,有的甚至自帶樂器,吹拉彈唱都拿出自己的絕活……據了解,哈市僅一年就新增800多個群眾藝術團體。
近幾年,隨著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黑龍江省各級城市的廣場建設發展迅猛。如今的城市夜晚,街燈通明,日日歡歌,行人不時地被休閑廣場的演出吸引。此外,樓道也變成了群眾文化的窗口,哈市市民打出了創建『綠色樓道』的口號。居民、物業、街道辦事處多方努力,樓道被洗刷得整潔了,有的還研究出個特色來。居民的生活環境改善了,社區的文化檔次提高了,城市也有了新形象。
聚焦三
歌舞琴音走向田野
連續開展了五年的『文化下鄉活動』,在黑龍江省各級政府的大力倡導下開展得如火如荼。農民不僅能夠欣賞到各專業院團文藝演出和精心策劃的主題性群眾文化活動,而且在農閑、節假日休閑時間,城鄉、農村集鎮、田間地頭的鄉村文化活動,也是好戲一臺連一臺,隨處可以看到群眾自編、自導、自演文藝節目,吹拉彈唱,爭相獻藝;舞蹈、秧歌各顯風姿;戲劇票友、民間小樂隊、中老年的士高、交際舞、健美操千姿百態。農民也有了展示自己纔藝的意識,『農民畫巡展』『皮影大篷車』『農民詩社』讓農民的業餘生活豐富多彩。雞西的科技文化大集更讓農民的物質精神雙豐收,大集吸引了700多名農民參加,很多農民從文化館的乾部一邊宣傳科技知識,圖書館送的科技圖書、種植、養殖資料中找到致富門路。
聚焦四
精神食糧消費新主題
如今,人們不再僅僅為嘴巴消費了,而是開始更多地為了精神的享受而消費。畫展開進商場,畫廊進駐酒店,真皮畫、金箔畫、木刻畫等各類裝飾畫在哈洽會上異常走俏。
電影如今還推出了院線制,一個城市裡同時有幾部不同的電影上映,最近立體電影也在黑龍江省安家落戶,看得大人和孩子開心不已。此外,這5年來還『生』出了不少娛樂場所,迪吧、網吧、影吧、書吧都是近幾年的新生事物,下班之後,人們有了更多的去處。
上世紀80年代,半導體收音機還是家庭中的主要娛樂耐用品,到了90年代,我們的大部分家庭就有了電視機,而現在影碟機、電腦、攝像機則成了人們競相購買的新幾大件。
文化消費還直接影響到了人們的觀念,如今的家長忙著讓孩子去接受藝術教育:學畫畫、學書法、學鋼琴、學唱歌、學跳舞、學表演。不求孩子能成為名家,只是把它當成了素質教育中的一部分。
在農村,逢上節日、紅白喜事、生子昇學等時候,人們也會掏錢請上一臺大戲、放上一場電影。
聚焦五
文物考古世人矚目
近年來,黑龍江省諸多考古發現可圈可點:今年8月份發現的劉秀屯皇家宮殿建築址一舉打破了金代考古多年的沈寂,被國內專家稱為是『迄今為止中國考古發掘所見的宋金時期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皇家宮殿建築基址,無論對於黑龍江考古,還是全國宋金時期考古,都是極為重要的發現』……黑龍江曾留給人們『北大荒』的傳統印象正在被改變,黑龍江在歷史上已不再是一塊荒蕪之地,而是與中原地區一樣有著輝煌的歷史和悠久的文明。
十五大以來,黑龍江省發掘重要文物遺址20多處,發掘面積近6萬平方米,出土文物精品600餘件。
相關鏈接
全省現有包括話劇、京劇、評劇、龍江劇及地方戲、音樂、舞蹈、雜技、曲藝、皮影戲、木偶戲在內的專業藝術表演團體89個,藝術表演場所54個,省、市(地)、縣三級群眾藝術館、文化館(站)263個,公共圖書館97個,博物館41個,文物管理機構83個,電影發行放映機構158個,藝術教育、藝術創作、藝術研究等文化事業機構57個。『九五』以來,年均新排上演劇目40多個,演出12000場;舉辦各種群眾文化藝術活動15000多次;圖書總流通533萬人次,外借206萬人次、45萬冊次;各級各類博物館接待觀眾154萬人次。
2001年黑龍江省城鎮居民的文娛耐用品支出比1997年增長18.9%,其中彩電購買量增長52.4%、影碟機增長79%、家用電腦增長4.7倍、照相機增長9.3倍,攝像機的百戶擁有量增長1.3倍。
據不完全統計,僅今年,全省文化系統送戲下鄉達2700餘場,觀眾達上百萬人次,培訓、輔導農村業餘文藝骨乾9200餘人,建立了400多個農村文藝演出隊,送圖書達20餘萬冊……全省近300多文藝團體、群眾藝術館、文化館、圖書館分別與對口縣、鄉、村建立文化下鄉聯系點,初步實現了『文化下鄉網絡』和『文化輔導網絡』。
五年來,黑龍江省文物保護成績顯著,科學研究碩果累累。1999年初,省政府公布了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共64處。2001年7月,黑龍江省又有6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前,黑龍江省共有各類不可移動的文物遺存4500餘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5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70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近500處。
笠五年來,黑龍江省文博事業獲得了長足進展,其成就令人刮目:全省新發現各類文化遺存近300處,文物鑽探面積約10萬平方米,開展了87次田野考古發掘工作,80處遺址的墓葬發掘面積達53450平方米,年平均挖掘面積之大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出土文物3251件(套)、古生物化石近2000件。
五年來,全省各級各類博物館共舉辦臨時展覽230多個,修改並重新開放基本陳列110個,小分隊巡回展覽和報告會350多次,受教育的觀眾達600多萬人次。目前,黑龍江省已初步形成了不同類型的博物館網絡,在對外宣傳中發揮了博物館行業的群體優勢。
『九五』以來,全省共派出文化交流團組200多個,接待國外來訪團組60多個。黑龍江省已和歐、亞、美、澳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文化交流活動。黑龍江藝術團隨江澤民總書記訪問緬甸,赴東南亞各國訪問,黑龍江文物赴美國、加拿大展出等都在當地引起強烈反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