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牡丹江10月22日電 『同學們,你們去調查一下,咱們班的同學愛吃什麼水果,然後填在這張表格裡。』近日,在寧安市第四小學一年級教室,在愉快的學習氣氛中,統計學知識被六七歲的小孩子輕松地學會了。下課時,老師詢問這節課是否滿意,有的同學說滿意,有的說不滿意,因為這堂課沒有舉手回答問題。 2001年,國家新一輪課程改革開始啟動,大慶市薩爾圖區和寧安市被確定為課程改革國家級示范區。從今年秋季開始,課改進入擴大實驗階段,我省有20個省級實驗區加入到課程改革的實驗中來。 學科學習:指向兒童的發展 父母上學時讀的是什麼教材,孩子讀的還是那本,這種局面今秋被徹底打破,而使用某種版本的教材只不過是課改的一部分。課程改革涉及到整個教育觀念以及課程的培養目標、功能、結構、標准,教學方式,學習方式,評價考試,課程管理等各方面的轉變。課改的基本目標之一就是要打破以學科為中心的傳統課程模式,軟化學科界限,使我們的學科學習更能指向兒童的現實生活,指向兒童的發展。 教師和學生:平等互動共同學習 『對新課程提出的新理念、呈現的新內容、賦予的新方法,很多教師甚至包括過去的優秀教師,剛開始普遍感到力不從心。從知識積累看,他們常有「一桶水」不足以應對「一碗水」的感覺;從能力儲備看,他們常為「課堂應變、專題科研、信息應用」等方面的欠缺而深感危機;從教育專業理念看,他們一時還無法領悟「人本回歸」、「生命互動」、「平等中的首席」這樣一些全新理念的深刻內涵。』提起課改,大慶市六十九中楊文傑老師深有感觸。 寧安市第四小學隋文靜是在課改中湧現出的優秀教師。她說,以前教材編得死,對老師禁錮很大,老師的教學特色顯示不出來。而新課程給了老師足夠的施展空間,能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實行課改後,孩子的思維擴展了,願意學習了,成績也比以前提高了。更重要的是,學生不光學會了學習,還學會了把書本的知識應用到實際。 寧安市第四小學六年二班馬佳歡同學說:『課改後,我最大的變化是喜歡上課了。以前老師講什麼就學什麼,現在我自己主動去想,比如上語文課,我們還可以想像文章的另一種結尾。』 課改的瓶頸:評價機制滯後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課程改革在大慶市薩爾圖區和寧安市實施一年來,存在的一些問題不容忽視:三級課程管理體制尚未形成,教與學方式的轉變還沒變成普遍行為,基層學校的課程能力還相對薄弱,信息技術應用還缺乏硬件支持和應有深度,而最令教師困擾的就是評價問題。雖然老師們在評價學生方面有許多改革和創新,但昇學率、重點率還是評價好學生、好老師和好學校的標准,課改讓師生發生了很大變化,但對學生評價的大氣候還是沒變。評價制度的滯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制約了課改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