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11月4日電果皮、塑料瓶、廢電池……一張張分類標貼雖然直觀醒目,一件件廢棄物卻依舊被信手拋擲。
不久前,哈爾濱市主要街路設置了200多個分類垃圾桶,啟用後發現大多混淆投放。據了解,受回收能力所限,環保部門也未把分類垃圾箱回收的垃圾進行分類處理。
意識有待強化
日前哈市設置的分類垃圾箱雖貼有『可回收』、『不可回收』和『有毒物質』字樣,但不少行人積習不改,胡亂扔進去再說。一位青年女子坦言:垃圾都是一扔了之,沒想到還要分類。一位扔錯垃圾的先生說:『分類標志看是看到了,但扔的時候沒去多想。因為平時在家垃圾都是混在一塊兒扔,早就習慣了!』一位中年婦女還告訴記者,她所理解的垃圾分類,就是把能夠賣錢的廢品挑出來,比如廢舊報紙、雜志、易拉罐等。不知道為何要分類,哪些垃圾可回收,哪些不可回收。
來自環衛部門的信息證實:分類垃圾桶收上來的垃圾需要環衛工人重新分揀。垃圾分類意識的薄弱,已成為阻礙此項工作推進的瓶頸。
『垃圾分類我很贊成,但日常生活中對家庭垃圾分類並不現實,一是我不知道分類標准,再有也沒那麼多垃圾桶盛裝,還很佔地方!』家住嵩山小區的盧女士一臉無奈地說。
資源化是方向
垃圾分類收集處理是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分類收集可大幅度減少垃圾帶來的污染,節約垃圾無害化處理費用,進行資源再利用。目前,哈市垃圾處理的主要方式是填埋,垃圾中一些可回收再利用的資源被白白浪費掉。從發達國家的經驗看,垃圾處理無論是采取填埋、焚燒還是堆肥的方式,都離不開前期的分類工作,垃圾分類是實現垃圾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前提。
上海、廣州等一些人口密度高,垃圾熱值較高的城市,已把垃圾焚燒發電作為生活垃圾處理的首選。
環衛部門介紹,國外垃圾分類很細,家具、電器、玻璃等廢舊物品分別送往不同的垃圾場處理。而哈市只有一個無害化垃圾處理場,由於配套設施和資金的缺乏,垃圾分類處理還沒有實質性進展。資金問題一直是垃圾分類收集的『絆馬索』。哈市城管局業務科科長告訴記者:一個分類垃圾桶造價500多元,是普通垃圾箱的兩倍,如果在全市街頭推廣使用,將是一筆不小的費用。由於財力有限,哈市現有的垃圾處理場尚無力配備分選和回收設施。
環衛部門為市民開列了一份驚人的清單:垃圾分類收集後,每利用1噸廢紙,可造紙0.8噸,相當於節約木材4立方米或少砍伐樹齡為30年的樹木20棵;每利用1噸廢鐵,可提煉鋼0.9噸,相當於節約礦石3噸;1噸廢塑料再利用可制造0.7噸汽油……
呼喚立法
幾年前,哈市環衛處就開始試行生活垃圾分類試點,但由於資金、技術、居民意識薄弱等種種原因收效甚微。3月29日,在環保意識較強的居委會倡議下,道裡區怡園社區開始了垃圾分類。雖然沒有正規的分類桶,但3個簡陋的回收紙箱還是讓人們看到了分類的希望。但在實際操作中,缺少相應的立法,垃圾分類對居民來說純屬自願行為。據了解,現在認為垃圾分類是『自找麻煩』的居民仍佔多數。
道裡區城管局一位負責人說,人們已經習慣了垃圾就是倒出去了事,自會有人去收。要讓垃圾分類順利過居民這一關,除不斷地教育宣傳外,還應有相應的立法保障,要在居民中樹立起傾倒垃圾必須分類的觀念。
在行將到來的這場『垃圾革命』面前,已有越來越多的人疾呼通過立法解決垃圾處理問題。
盡管困難重重,但垃圾分類始終是垃圾管理改革的必然趨勢,相信全面推廣實施的那一天已距我們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