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舊)科技·衛生
搜 索
『單位學生』到社會 哈工大社團衝出高校圍牆
2002-11-10 10:31:53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哈爾濱11月10日電最近,哈爾濱工業大學學生李傑第二次走進哈拉海濕地的蘆葦蕩。兩年前他來到這片亞洲最大的原始濕地時,大規模的人為破壞正在進行。而現在,哈拉海終於要建成自然保護區了,作為哈工大綠色協會前會長,李傑深感社團建設衝出高校圍牆的重要。

    哈工大綠色協會創建於1997年,兩年多時間裡,活動方式都是在校內發發傳單,辦辦講座。那時,協會只有十幾個人,幾乎沒有任何資金來源。因為活動吸引力不強,會員積極性越來越低,協會發展幾乎處於停滯甚至萎縮狀態。

    『大學生越來越明顯地從「單位學生」向「社會學生」轉變,社團不順應這個趨勢,路只能越走越窄!』社團發展窘境促使李傑和他的團隊探索社團社會化運作模式。

    2000年10月,在哈工大環境與社會研究中心葉平教授帶領下,綠色協會組織150多名學生來到位於黑龍江省龍江縣境內的哈拉海。當時,一家香港公司為在這裡開發水稻種植地,正在大肆挖渠排水,並推掉所有的植物。老鄉們向同學們講述生態環境的急劇惡化,這些都是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回到哈爾濱,同學們到電視臺講述哈拉海的遭遇,呼吁社會關注哈拉海,並與香港NGO常春社聯系,請對方幫著到那家香港公司了解情況。他們的努力引起政府的關注,為在哈拉海建保護區立了大功。

    哈工大綠色協會走出校園開展的另一個重大活動,是回收廢舊電池。會員們在報紙上登出《倡議書》後,每天都有四五十位市民來電了解詳情,很多人則在所在單位開展電池回收。一些志願者主動承擔起每周到附近社區回收點收集廢舊電池的任務。

    綠協與哈爾濱文藝廣播電臺合作,每周推出一期專欄直播節目『綠色協會環保總動員』,由1名會員擔任主持人。通過電波,很多關心環保的市民成為綠協許多大型活動的參與者。

    如今,綠協已凝聚3000多名注冊志願者。在全市發起廢舊電池回收活動,先後有十多所高校、200多所中小學、近百家企事業單位、幾十萬人參與,共回收電池40餘萬節。綠協3次組織植樹活動,近萬名哈爾濱市民參加,植樹3萬餘株。

    綠協社會化運作,使協會生命力變得旺盛,也使會員綜合素質迅速拓展。

    為組織全市范圍的植樹活動,綠協的主要成員花了幾個月時間,到所有能想到的地方拉贊助,一點點跑下來,購買兩萬棵樹苗的費用居然全有了著落。

    陳鵬是這次活動組織者之一。他說:『如何科學地組織大型活動,只有親身經歷纔能有深切體會。這,也許比書本知識更重要。』

    葉平認為,大學生在推進一些社會問題的解決中,能發揮連接學校和社區的橋梁作用,特別是在一些比較敏感的社會問題的利益爭斗中,大學生社團能緩解和轉化矛盾。

    他舉例,在呼吁保護哈拉海的過程中,綠協會員借助專家的科學認識和指導,深入社區,廣泛開展有關居民生活水平和濕地關系的調研,發現群眾利益的焦點和轉換商家利益衝突的辦法,並作為建議提交給政府有關部門,促使有關部門改變了原來的政策。

    團黑龍江省委學校部部長關大輝告訴記者,在黑龍江省,像哈工大綠協一樣社會化運作的社團不止一家,如理工大學有一個以家電維修為主題的社團,也采用聯系志願者為社區服務的模式。『與社會聯系緊密的學生社團采取社會化模式發展,我們大力支持。因為今後大學都要拆掉圍牆,學生社團當然也不能例外。』

    學生社團關注社會問題,也可能遇到不利因素。比如,大學生遇到一些復雜而無力解決的問題時,可能會產生偏激想法,如果教育跟不上,就可能走偏,甚至被人利用。有關人士認為,作為學生社團主管部門,高校團委應注重對社團社會化運作的正確引導。

責任編輯:超級管理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