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富裕11月13日電黑龍江省富裕縣友誼鄉登科村曾是當地有名的貧困村,過去村裡有個順口溜:『吃糧靠返銷,生活靠救濟,生產靠貸款』。因此,登科村又被戲稱為『三靠村』。這幾年,村民們靠養奶牛發家致富,日子過得紅紅火火,成了『地不愁種,糧不愁賣,錢不愁掙』的『三不愁村』。記者日前在登科村采訪時,遇到不少的新鮮事兒。
『咱現在也和你們城裡的乾部、工人一樣,拿著工資本,到月開工資了。』村民何玉成晃著手裡每月從『光明乳業』劃賬兌現的活期存折,得意地說。
何玉成說,他養了大大小小20多頭奶牛,每天將奶牛趕到榨乳站去賣奶,到月賣奶的錢就會准時打到存折裡。僅賣奶一項,每年就可收入幾萬元。
何玉成告訴記者,現在農民有了『工資本』,交一噸奶可得一千多塊錢,啥也不欠。農民不領白條了,乾勁就上來了。
『咱養的算少的,有的大戶養百八十頭牛,一年幾十萬哩!』何玉成說。
作為奶牛大村,奶牛多了,又產生了一個新的行當:放牛。在登科村口,記者遇到了『牧牛人』,村民馬意青正趕著一大群牛放牧歸來。奶牛有黑白花的、黃的,『哞哞』地叫著,慢條斯理地往回走,足有100多頭。
馬意青告訴記者,這些奶牛是他替別人放牧的。他給別人放牛,把牛照料得舒舒服服,村民就可以省下時間,安心乾自己的農活。他一個月可以收入500多塊。
『不光咱自己,村裡有好幾個專門放牛的。』馬意青說。
登科村的村民已經不用自己擠奶了,只要到時間把奶牛牽到榨乳站,擠奶的活兒由機器完成。小小的登科村裡,機械化榨乳站就有兩個。每個榨乳站可同時給50頭奶牛榨乳。一般情況下,榨乳站一天早、中、晚榨乳3次,在奶牛的旺乳期能達到4次。
榨乳站的工作人員說,榨乳站解決了農民送奶難的問題。在榨乳站賣奶,不會出現白條子,價錢公道,賣奶的錢按月打到農民的存折裡。另外,還減輕了農民的勞動強度,避免了人工擠奶造成的污染。
在新建的寬敞明亮的辦公室裡,記者見到了村支書安財元。一提到養奶牛,安財元顯得很興奮,話匣子就打開了。『現在全村334戶人家,1270口人,養了1860頭奶牛,人均1.5頭。』
安財元說,現在縣裡有了好政策,鼓勵農民養奶牛。縣上說『你給我養牛,我給你養老』,如果奶牛養得好,村支書就不用擔心養老的事兒。只要村裡年交商品奶5000噸,村支書就可以領到一個『紅本本』:養老保險證。錢由縣裡掏。到了55歲,就是啥也不乾,每月也有400多塊。
『咱也好好乾,爭取拿個「紅本本」!』安財元說。
作為有名的『三靠村』,以前登科村的人均收入只有六七百元,由於沒什麼來錢道兒,有的村民養成了好吃懶做、不思進取的習慣。沒事兒時,村民就聚在一起瞎聊天、賭博,結果日子越過越窮。外村的姑娘看不上登科的小伙,到了歲數的光棍兒有好幾十。
現在,村裡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發家致富不用愁,少生孩子養奶牛。』自從養起了奶牛,村民的腰包鼓了,思想觀念也變了。過去那種隨遇而安、得過且過的短視思想不見了,村民開始有了市場觀念。現在村民們聚在一起,常談論的是養奶牛的技術和掙錢的道道兒。村民有了正經事兒,好吃懶做、打架斗毆、賭博的少了,學技術、講科學、踏踏實實乾活的多了。村裡的光棍兒紛紛『離隊』,成家立業,日子越過越有奔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