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11月19日電細心的消費者發現這樣一個問題:在電子市場購買數碼產品,如果要求開發票,價格往往比不開發票貴不少,除了關稅方面的問題,其中還有什麼貓膩嗎?
前不久,市民金先生買了一款某品牌數碼錄音筆,業主報價是如開發票,每個1298元,不開發票,只要880元。雖然商家承諾給開信譽卡,售後一樣不少,但金先生還是覺得心裡不托底。
據業內人士透露,金先生購買的可能是水貨。因為同品牌、同型號在大商場報價是1300多元,就算市場經營成本低,售價便宜,也不會有如此大的差距。而商家以『無發票』為由來賣水貨,因為無法驗明正身,所以就用絕對低價來引導消費者購買。一旦消費者堅持要發票,就只能將正式進口的同類商品賣出,但是價格已經含了關稅,自然要高出不少。
業內人士提醒,從性能上看,水貨數碼產品似乎與正品沒有多少差別,但是,水貨商品沒有經過嚴格的檢驗,其中質量低劣的產品不少,一旦買了問題商品,就難免『貪小便宜吃大虧』。
責任編輯:超級管理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