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牡丹江11月29日電牡丹江市農委最新統計表明:今年以來,全市基本脫離農業生產靠打工生活的農民人數已達12.47萬人,創歷史新高。這些勞動者主要分布在工業、建築業、交通運輸業和商飲服務業等領域,年人均收入達4800元,較去年數額同比提高500元。在當前種植業減收已成定局的情況下,預計今年全市農民純收入的28%將來自務工獲得。
據介紹,目前牡市農村勞動力總數為67.7萬人。隨著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和退耕還林、城市發展導致可耕地逐年減少,加之近年來牡市農村剩餘勞動力增長較快,這就使積極穩妥地為農村剩餘勞動力創造就業崗位,成為關系到當前提高牡市農業經濟效益、保持農村社會穩定的一件大事。從實際情況看,當前牡市勞動力轉移較快、數量較大的區域主要是牡市城郊及寧安市、海林市的中心城鎮,綏芬河市、東寧縣等口岸經濟區。朝鮮族農民聚居的村莊赴韓國、日本等國出勞務的人數要明顯高於漢族農民聚居的村莊。例如:東寧縣三岔口鎮現有8000多鮮族人口,其中3000多人走出國門搞創收,通過打工及經商當地農民平均每人每年可獲得收入近10萬元,該鎮也連續多年成為黑龍江省農民跨國打工收入最高的一個鄉鎮。
在產業經濟發展方面,由於近年來全市各地鄉鎮企業和非國有經濟增長較快,目前牡丹江市年營業收入超過500萬元的民營骨乾企業已達到77戶,其中90%集中在建材、機電、醫藥、化工和農副產品加工業,有23戶企業通過了ISO9000系列國際質量體系認證,並相繼開發出新產品34項。呈現出鄉鎮企業向工業小區集中,農村人口向小城鎮集中,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的大趨勢。據統計目前全市鄉鎮企業從業人員達4萬多人。如東安區興隆鎮鄉鎮企業發達,境內有彈簧廠、家具博覽中心、農貿市場、大灣集團等20多家企業,吸納農村勞動力3700多人,人均年收入在1萬元左右。
在建築業方面,由於今年以來牡市小城鎮建設規模較大,僅全市20個試點小城鎮就完成投資9.33億元,開發住宅面積101.4萬平方米,建成高級路面24.7萬平方米,高標准公用設施43處。這不僅提高了各地群眾的居住水平,加快了鄉村城市化的步伐,也為全市15.1萬名農村剩餘勞動力創造了就業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