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安達市創辦農民股份合作公司:農村土地經營方式改革的有益嘗試
2002-12-16 12:10:45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綏化12月16日電去年以來,安達市先後出現了84家以農民為主體,以土地使用權、資金、生產資料作價入股的各類農民股份合作公司。這些經濟組織形式的出現,不僅使安達市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發生了新的變化,而且在活躍全市農村經濟、提高農民素質、促進農業結構調整等諸多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特別是農民直接參與利潤分配環節的不斷後延,為如何進一步增加農民收入提供了新的選題。近日,我們到安達市進行了實地調研。

    安達市第一個農民股份合作公司始建於2001年4月。當時買斷工齡的大慶石油公司職工柳樹林回到家鄉老虎崗鎮,以每畝80元承租了21個農戶的424畝耕地,與親友組建了一個生產聯合體,主營中草藥種植、觀賞苗木培育和優良玉米品種繁育。秋收一算賬,聯合體年純收入58.4萬元,畝均1377.36元,是過去一家一戶種玉米收入的17倍。農民在純得每畝80元土地租金後,還可以在聯合體打工或從事其他勞務掙『現錢』。但這些農戶『不知足』,提出改租為股,直接參與經營,參與最後的利潤分配。柳樹林也覺得,農戶參股進來,不但可以節約相當一部分流動資金,而且風險也由大家共同分擔了。幾經磋商和磨合,一個利潤均沾、風險共擔的比較規范的經濟共同體(後規范為安達中藝農業股份合作公司)應運而生。

    這一現象引起了安達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由市委常委會議研究,並經市人大討論批准,決定以改革農業生產經營體制為突破口,在保證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土地承包權30年不變的前提下,本著政府引導、農民自願的原則,以土地使用權、資金及生產資料作價入股等方式,在全市范圍內開始組建以農民股份合作公司為主要內容的各類合作經濟組織,以實現土地規模化、集約化經營,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政府的積極引導和大力支持,使全市農民股份合作經營方式很快在全市推開,各種類型的農民股份制合作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在全市各鄉鎮創建起來。山羊鎮永富村祥春公司,七位股東是七個叔伯兄弟。龍山村創元牧業公司是養殖大戶許貴友兄弟四人牽頭創辦的,公司現有固定資產56萬元,奶牛106頭,還種植了180畝經濟作物。草原鎮南來村農民張文學今年初在東寧了解到俄羅斯需要元蔥,他當即與東寧邊貿簽訂300畝元蔥生產合同,回來後與10戶農民組建了眾鑫股份合作公司,組織種植元蔥,全年收入近30萬元,平均每戶3萬元,畝純收益3000元。太平莊有葦塘1萬多畝,去年由45戶農民承包後聯合組建了新太葦業公司,與山東青島一私營企業聯合生產葦簾,產品暢銷韓國、日本。

    一年來的實踐證明,農民股份合作經營已在安達農業和農村經濟生活的各個活動領域充分顯示出廣闊的發展前景,得到了廣大農民的認可和歡迎。一是為農民增收開闢了新的途徑。二是為農村結構調整提供了操作平臺,與之相配套的產業和新興行業也將很快衍生出來。三是降低了生產成本。四是為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創造了有利條件。據初步統計,去年安達市從土地中解放出勞動力4.2萬人,外出打工2.1萬人。其中到哈爾濱、大慶及本市經商1.85萬人,其餘的人都圍繞股份公司從事各種生產經營活動,這部分農民共增加收入3500多萬元。五是為大型農用機械和先進農業科技的推廣應用提供了施展空間。由於股份合作公司的耕地集中連片耕作,這就為拖拉機、大型噴灌機等大型農業機械提供了用武之地。六是提高了農業對財政的貢獻水平。如果全市120個村每個村都新組建一個股份合作公司,每年可增加稅收1200萬元,來自農業的稅收將翻一番。

    安達市創立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成效是顯著的,但也有一些環節需進一步完善和規范。當前政府應重點做好以下幾項工作:首先,要搞好服務,特別是信息和技術方面的服務。其次,要積極組織和動員種田大戶、農機大戶、加工大戶、科技大戶、蔬菜大戶,或是通過招商引能人帶頭創辦合作經濟組織,在農民自願的前提下,把那些不善經營、無資金、無技術、無勞動力農戶手中的耕地逐步向有資本、有技術、懂經營、會管理的能手、大戶手中集中,實行土地規模經營、集約經營,以強帶弱,強弱聯合,共同致富。第三,建立土地信托中介機構。在縣、鄉、村建立土地流動市場,逐步擴大土地流轉范圍,規范土地流轉程序。第四,由政府組織體改、農委等部門,認真規范股份合作組織,嚴格按股份公司的形式運作,幫助建立內部各項規章制度,按現代企業運作方式推動股份合作公司的健康發展。

責任編輯:超級管理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