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12月19日電一種世界首創的能使金屬磨損後自動修復的材料,日前在哈問世並通過國家級鑒定,同時獲得核心技術和制備工藝的國家發明專利。鑒定表明,該材料能在金屬摩擦副表面形成高光潔度、高硬度的耐磨金屬陶瓷保護層,使已磨損的零件表面在正常服役的動態條件下,無需解體即自動修復,且保護層越磨越厚。
磨損是機械材料失效的主要形式,我國每年由於磨損造成的經濟損失就高達數千億元。該材料的誕生,不僅標志著車船內燃機將終身免於大修,而且能廣泛應用於傳統產業並帶動我國工業結構調整和產業昇級,對國民經濟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同時也使我國摩擦學領域內的減摩機理研究和減摩產品的開發研制實現重大突破。該材料目前已通過了實踐的反復驗證:一鐵路機車內燃機大修後行駛12萬公裡出現嚴重磨痕,應用該材料修復後繼續行駛了51萬公裡,連原有的磨痕也消除了;新大修機車直接應用該材料行駛48萬公裡,仍完整如新。
權威人士介紹,該材料形成的自修保護層能與金屬基體形成分子鍵結合,既耐高溫,又耐腐蝕,在強摩擦等條件下均不會脫落,是目前所有金屬表面鍍、涂層技術均無法做到的。另外,該材料還可以使軸承在保持原尺寸的條件下,額定壽命提高21倍以上,刃具壽命提高5倍以上,冶煉特種鋼材壽命提高1倍以上,能使運行中的重大裝備、設備磨損部件保持原有精度。
省、市主要領導十分重視該材料的研制,多次現場調研,要求盡快將其轉化投產,做大做強做好。目前,該材料已在哈爾濱市投入生產,計劃明年一季度生產100公斤,銷售收入5億元;到2005年年產1噸,銷售收入至少50億元,同時計劃在京建立金屬磨損自修復企業技術中心。屆時,哈爾濱市有望成為全國內燃發動機、軸承、刃具、減速器和特種鋼材的生產和出口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