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12月22日電今年1至10月份,七臺河市非國有經濟繼續保持良好發展態勢,實現增加值37.5億元,佔全市國民生產總值的69.7%。十六大代表、七臺河市委書記高志傑表示,要以十六大精神為指導,繼續做好以『民營經濟發展』為主體的非國有經濟這篇大文章, 帶動七臺河市經濟快速發展。
長期以來,以煤炭生產為主體的經濟結構嚴重束縛了七臺河市經濟發展。為了扭轉結構單一,發展緩慢的局面,近年來,七臺河市在企業改制上尋求突破,目前已使120多戶地方國有企業全部實現國有民營;49戶地方重點企業全部退出國有,實現民營。全市非國有經濟總量也由原來的57.6%提高到69.7%,年均拉動國民經濟增長9.1個百分點, 煤與非煤產業的比重也由1998年的60:40,調整到目前的53:47。
十六代表、七臺河市委書記高志傑說,七臺河市和先進地區的差距說到底就是民營經濟的差距,發展民營經濟的差距說到底就是發動群眾創業的差距。第一,我們要把發展民營經濟作為全市的主要任務,作為加快發展的新思路、新舉措;第二,我們要把最大限度的調動群眾的創造性、積極性作為最大的優勢;第三,我們要把改善環境作為最大的措施抓在手上。 經過三年的努力,我們力爭使全市的GDP由2000年的56個億提高到『十五』期末的100個億,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邁出紮實的一步。
為了加快民營經濟的發展,七臺河市提出了『你投資我鋪路,你有難我幫助,你賺錢我保護,你發財我發展』的思路。1998年以來,這個市引進項目2900多個,建起非國有企業600多戶, 使全市80%的下崗職工得到了安置。
高志傑說,今後七臺河市還要通過發展鑄造焦,把煤氣、煤焦油、炭黑等副產品的綜合利用搞上去,力爭「十五」期末,形成年生產100萬噸焦炭、20萬噸優質鑄造焦的生產能力,將七臺河市建成焦炭和優質鑄造焦基地;通過實施奶業振興、牛羊育肥等工程,逐步實現農業向畜牧業的主副換位,力爭到『十五』期末,畜牧業實現總產值7個億,佔農業總產值的50%;通過實施山水園林城建設工程,爭取到『十五』期末,使全市城市園林綠化總面積達到944公頃,公共綠地面積達到457公頃,力爭將七臺河市建成經濟協調發展、人民生活富裕、環境優美的新型工業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