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醫療消費已經成為老百姓最為關注的話題。據衛生部最新統計顯示,目前每位中國居民看一次病平均要花費79元,住院則需花費2891元。這意味著,醫療費用仍在持續增長。
一方面是醫療費用的持續增長,另一方面是醫療的服務質量令人生疑。
一方面是醫療費用的持續增長,另一方面是醫療的服務質量令人生疑。
高間裡丟失財物 醫院稱盡到責任
醫院裡失竊,無人『買單』!
一位患者以一天80元的價格住進了高間病房。今年1月15日,當他到病房對面去換藥時,病房的門被撞開,房間裡裝有一萬兩千多元現金和一部手機的包不翼而飛。當他找到醫院後,院方稱醫院沒有責任。目前,這位患者和他的代理律師表示要起訴這家醫院。
據哈市個體業主李東鑫介紹,他因患痔瘡,於1月3日住進了哈爾濱市某醫院肛腸三科6020病房高間,費用是一天80元。住進病房時,醫院發給他一把病房的鑰匙。當日下午醫院給他做了手術。從3日到14日,他每天都遵守院方的安 排,每天上午9時左右他的妻子扶著他到所住病房對面的房間換藥。
15日上午8時50分,他的主治醫師叫他去換藥,李東鑫便和妻子把房間門鎖上去換藥室換藥。大約3分鍾後,他倆換完藥回來,見房門四敞大開,門上的鎖頭被撞壞,鎖簧掉在地上,門框也被撞裂,看樣子是用了很大力量纔撞成這樣的。李東鑫的妻子孫曉紅馬上意識到出事了,忙衝到床前,發現她放在床上的女士背包不見了,裡面裝有一萬兩千多元現金和去年10月份買的一部價值兩千元的摩托羅拉V8088手機。他倆立即報了警,道裡區公安分局內保科的乾警在該醫院保衛科保衛乾事的陪同下來到病房,做了現場勘察,並取了筆錄。
當天下午,他們找到醫院主管保衛的王副院長,與院方商量事情如何處理。當時保衛科人員正向王院長匯報此事,王副院長的態度非常強硬,並稱醫院已經盡到了責任,對患者丟失財物不應當承擔責任。李東鑫與哈爾濱市志陽律師事務所的朱立智律師認為,患者在醫院就醫,就是消費者;在醫院丟失物品,醫院應當負有責任時,王院長回答,有沒有責任得進行商量。保衛科保安人員竟稱,以前多次發生過此類丟失物品的,都不賠,各大醫院像這樣的事多了。
《法》周刊記者於18日來到了這家醫院,門診部陶主任說,這家醫院剛剛與哈爾濱市肛腸醫院合並,保衛科一共有十來個人,幾乎每層樓都有人巡視。這種情況在全市各大醫院都程度不同地存在。哈爾濱市兒童醫院為了避免這類事件的發生,曾花重金在院裡安裝了四架監視器,但是該院沒有那麼大的財力安裝監視器。對於李東鑫丟失財物的問題,還要等院領導決定。
李東鑫的妻子孫曉紅在找院方時,醫院保衛科的保安人員稱,患者的物品應該隨身攜帶,房間門上安裝鎖頭是為了保證醫院的物品不丟失,醫院各房間的鎖頭都能被撞開。孫曉紅認為,如果這個鎖頭只是為了保障醫院的設施不丟失。那麼,在他們入院時,院方發給他們房間鑰匙的目的是讓患者承擔保護院方財產的義務。她不明白,院方對他們的財產就沒有保護義務嗎?院方的門鎖屬設施的一部分,鎖頭能在不被人發覺的情況下撞開,院方就沒有過錯嗎?他們每天向院方交納80元的房間費,就不包括『安全帳單』嗎?
李東鑫的代理律師朱立智認為,醫院是服務性機構,患者到醫院看病,花錢住院,實際上就和醫院簽署了合同關系,患者也是消費者,應當適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患者在就診或住院期間,其生命健康得到保護之外,其財產安全也是院方的義務。
做個小手術,用9套頭皮針?
《法》周刊訊 哈市消費者孫大爺在哈市一家著名大醫院做個小小的手部手術,出院時有人在他的帳單上開列了9套他根本沒用過的頭皮針,還有一堆他沒吃過、大夫也稱不知道的藥。
哈市道裡區消費者孫大爺,1月上旬剛剛在哈市一家著名大醫院出院時,面對帳單呆了:花銷比預計的高了一倍,其中有許多項看不懂。
首先孫大爺十分清楚地記得:自己是手部小手術,根本沒被大夫在腦袋上『大動乾戈』,帳單上卻有9套頭皮針和與之配套的9套20CC的一次性注射器;還有,在這帳單『住院病人費用分類匯總報表(全部費用)』上面,各種所用藥品都應列出名字,惟獨有5種藥卻偏偏語焉不詳,只簡單地開列為『西藥費』,問大夫,大夫居然也說不知道,讓去問護士!被問的護士目光挺狠:『手術室用的!』再問就搖頭,不解釋。幾天後孫大爺在醫院報給社保局(孫大爺單位有醫保)的『住院費用明細表』上,倒是看到了這5種羞羞答答一直不肯『露面』的西藥名字,但不記得哪一種自己用過!
孫大爺疑惑:早就聽說有些不仁義的護士、大夫愛坐『捎腳車』,用患者的名字開自己家人用的藥,不知道自己這次是不是當真碰上了!
醫療改革,勢在必行
哈市各醫院,劃價不明確!
《法》周刊記者在走訪中發現,目前哈市各醫院的確存在劃價不明確的現象,比如說處置費只有總金額,而具體包括哪些項、每項多少錢,患者根本不知道。對於這種沒有細化、過於籠統的帳目患者非常不理解,各醫院院方對此顯得有些無可奈何,『每個患者的情況不同,處置所用器具也不盡相同,我們總不能把滴管多少錢、紗布多少錢都一一列上去。但是我們會把患者的這種意見向領導匯報,爭取醫患雙方能達成共識。』
省醫院醫務部主抓投訴工作的副主任醫師魏纔發說:『對藥品價格或診療費用心存疑問,前來投訴的人不太多。在這方面,省醫院要求員工對前來詢問各項收費標准的患者和患者家屬要進行耐心細致地解答。』
省醫院投訴電話:5655061—3019(白天) 5655061—4000(夜間)
哈市第一醫院醫療糾紛辦閆根長科長說:『這要分三種情況,假如患者是因為身體偶感不適,到門診掛號來詢問病情,然後遵醫囑抓藥,在此期間對醫院的藥品劃價不清楚的,可以直接到門診辦公室進行詢問;如果患者的病情很重,需要住院治療,那麼在住院期間的各項費用,諸如房費、靜點費用等等存有疑問,可以向當班大夫查詢;有些時候患者已經出院,在家裡計算各種費用時覺得有出入,也可以拿著收費清單及帳目到醫院的審計科(醫院的物價部門)去問個明白。你也可以找到醫療糾紛辦,我們會協助你向醫院的有關人員詢問清楚,讓你存疑而來,滿意而去。當然,也有值班醫護人員由於換班,重復劃價或遺漏劃價的時候,一旦出現上述錯誤,我們會向患者及患者家屬致歉。』
哈市第一醫院投訴電話:4883058
醫院亂收費,絕不姑息?
哈市衛生局計財處的有關負責人:哈市各個醫院的收費標准是省物價局和省衛生廳共同制定的,如果有患者投訴某家醫院存在亂收費的現象,那麼我們會與該院的主管領導及有關部門取得聯系仔細查詢,如果證實確有某些醫護人員從中做了手腳,情節輕微的,由該醫院批評教育並予以罰款;情節嚴重的,送交紀檢監察部門處理。總之,如果一旦在我們市衛生局管轄范圍內出現上述問題,我們絕不姑息縱容,歡迎有此疑問的醫療消費者撥打我們的投訴電話:4649366
哈市衛生局所轄醫院(共計12家):
哈市第一醫院 哈市第二醫院 哈市中醫醫院
哈市第四醫院 哈市第五醫院 哈市專科醫院
哈市胸科醫院 哈市傳染病醫院 哈市兒童醫院
哈市紅十字醫院 哈市口腔醫院 哈市眼科醫院
醫療服務,價格要調整?
目前基本醫療制度正在全國范圍內展開,此次醫改的最新政策,是『三改』並舉,即同步推進醫療保險、醫療衛生和藥品生產流通體制改革。這次『三改』並舉推進改革的主要措施的重要一條就是調整醫療服務價格,合理體現醫務人員的技術勞務價值,建立醫療機構正常的運行機制。值得一提的是,醫藥分離制度堪稱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醫療制度。據稱,其有兩大好處。首先,可防止腐敗。過去的醫藥合一制度容易使一些醫生對患者小病大治,給患者開出許多不必要的藥品,以此增加醫院的收入。而患者不僅增加了無謂的醫藥費負擔,而且一些抗生素多吃反而有害。其次,可保障患者的知情權。新制度下原先不『露臉』的藥劑師必須向患者說明藥品的用途、用法、效果、副作用,指導患者正確吃藥,同時,藥劑師和醫生分工合作,互相監督和補充,患者可以得到更好的服務。
消協不受理 醫療消費者投訴
哈市消費者協會助理調研員孫麗:患者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消費者。不能把醫療消費與一般的消費等同起來。醫療行業有其高風險、高技術性、高專業性等特點,就醫不是到商場買個碗、筷那樣簡單,買東西不合適可以退換,而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調整的是以營利為目的的經營者與消費者之間的關系,我們大多是對商業糾紛進行援助、呼吁和支持。而公立醫療機構是國家實行一定福利政策的非營利性機構,因而醫療投訴有其特殊性,《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不適用於醫療糾紛的處理。尤其是在今年的9月1日,新《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已經出臺,其中對醫療糾紛和醫患雙方所關心的諸多問題進行了詳細地闡述。所以一般情況下,涉及到醫療消費方面的糾紛,我們都建議到哈市衛生局或各個醫院的投訴部門去投訴。除非是屬於美容的范疇,造成的傷害很明顯,責任也非常明確,證據確鑿,消協可在消費者與經營者之間進行調解。
醫療消費者,總花冤枉錢!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越來越重視生活質量和自身健康程度,自我保健意識逐漸提高。長期以來,人們對醫療消費領域的透明度低一直意見很大,但醫院的反應卻總是不如人意。
一位患者告訴記者,以前,公費醫療使大家對醫藥費的多少並不在意,但隨著醫療改革的深入,自己拿錢買藥看病的人越來越多,公費醫療中個人負擔的比例逐漸加大,人們越來越在乎醫藥費。每每來到醫院,醫生經常會說『多做些檢查總是有好處的』,患者也只能接受,且不管這樣的檢查是否需要,也不論這樣的檢查會給患者增加許多額外的支出。不少患者有這樣的經歷:只要轉院看病,原先的檢查都得在所轉醫院重做一遍;一種很輕的外傷,以往可以在家自行換藥的,如今不行了,說是『換藥必須無菌操作』,於是,幾次到醫院換藥,患者又得不斷地從口袋裡往外掏錢。尤其是某些醫院,藥品的單價根本看不到。假如每種藥的外包裝上都有價錢,對著處方可以算算賬,做到心中有數,那就好了。醫療消費者希望有一天看病吃藥,也可以像逛超市一樣,貨架上的商品價格一目了然,可以自己選擇,想要的就放入購物籃,不想要就讓它躺在貨架上,不必去搭理它。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