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下午,胃癌患者劉惠英的小屋裡坐滿了人,人們七嘴八舌地和她討論病情,讓平時冷清的小屋其樂融融。
劉家的這幾位客人是一支特殊的志願者服務隊成員,它的特殊在於其每一位成員都是癌癥患者,他們本需要別人的關懷、照顧,而他們卻堅強地走出病患陰影,帶著一顆快樂的心走進更多癌癥患者家中,給他們送去勇氣、信心和科學的治病方法,喚醒了一顆又一顆瀕臨絕望的心。
『同病相連』, 抗癌心得隨時交流
每一位初患癌癥的病人,都會經歷一段恐慌期,慌亂中難免有病亂投醫。此時,他們最需要的是有科學的治療方法,需要有經驗者的指導。所以,服務隊員摸索出一套『同病相連』的服務方案,讓患同一種癌癥的人們『連』在一起,互相交流抗癌經驗。
自從服務隊2002年4月17日組建以來,市紅十字會癌癥康復工作委員會就在省腫瘤醫院設立了熱線電話,以方便新患者打電話隨時諮詢。同樣是癌癥患者的服務隊成員、康復會副主任張艷坤為方便接電話,乾脆與老伴在省腫瘤醫院住了下來。在接聽新患者電話時她發現,新患者得病後最愛詢問的就是自身的病情該如何治療。他們喜歡聊的對象也是多年患同類癌癥的老患者,且患者抗癌歷史越長,新患者向其打聽的就越多,這些老患者所介紹的治病心得令新患者十分信服。張艷坤就把服務隊內患各類癌癥5年以上的老病友的聯系電話全都記了下來。每當新患者打來電話,張艷坤馬上去與同類病人聯系,讓雙方盡快交流。
隊員們也常就一些新得知的抗癌辦法與大家交流。服務隊隊長陳國治在醫生處得知,癌細胞屬於一種厭氧細胞,每天大量吸收氧分可抑制癌細胞的增長,他就把從電視裡學來的防癌抗癌健身法教給大家,並一遍遍教新患者如何連吸兩次氣呼一次氣的辦法。他看報紙時得知多吃包米、谷物等粗糧對抗癌有輔助作用時,每次活動時就帶著自己煮的玉米粥等給鍛煉的患者們吃。
精神安慰,面對病魔勇氣倍增
服務隊的幾位隊員根據自身的經驗總結出,患者剛知道自己有病時,心理負擔極重,加之治療痛苦,一些患者甚至乾脆放棄了治療。給患者以精神安慰,給他們送去『勇氣』、『毅力』,是服務隊的重要任務。
癌癥志願者服務隊現有35個分站,每個分站的站長每天清晨4點多,就會把一面寫有『抗癌俱樂部』的小旗立在他鍛煉身體的各個公園、健身地。逐漸一些癌癥患者聚了過來,大家在一起學習抗癌防癌健身操。健身之餘,病友們互相鼓勵、安慰。
崔晶1995年患上了淋巴癌,做過多次放療。一次她在晨練時對病友說,做放療實在太痛苦,不想做了。病友賈濱華說,做吧,做一次只是痛苦3天,可你能多活3年,還能多照顧兒子3年,你想想哪個『合算』?病友朴實的話語說到了崔晶的心裡,每次治療,她想起這些話,什麼痛苦都挺過來了。
王淑珍得乳腺癌11年了,做過6次手術,隨著不斷的手術,王淑珍越來越怕接觸人,怕人說她的病。可自與服務隊聯系上後,她忽然發現生活太有意思了,『找到家了,有指望了』。自己也加入了服務隊,整天跟著隊員們到病友家探望。還經常向病友介紹自己的病,以自己的經歷向他們證明,11年的癌癥患者也能生活得如此『健康』、充實。
友情關懷,快樂生活忘卻病痛
服務隊將市內千餘癌癥患者聚在一起,組織聯歡會、旅游、上門訪問……以活動為載體,服務隊員與大家相識、相知,分享生活中的快樂。
去年8月,癌癥志願者服務隊組織大家去千山旅游,乳腺癌患者馬麗在旅游前突犯半身不遂,行動不便令她放棄了旅游,但心中又對集體旅游充滿渴望。隊長陳國治與幾名志願者得知後,對她說:『跟我們一起去吧,保證讓你玩得病好一大半。』一路上,大家上山扶,下車背,數十位病友輪流照顧馬麗,讓她高興地游山玩水,一點沒感到病痛。回來後,馬麗說,沒有這支服務隊,我肯定不敢出這麼遠的門。
服務隊的熱線電話每天響個不停,一些老患者遇到了煩心事常打這個電話。前兩天的一個傍晚,胃癌患者李某打來電話說,自己大半天沒吃飯了,餓得難受,簡直不想活了。崔晶聽後,馬上與劉家附近的一名志願者進行聯系,請他趕去劉家,給她做點兒好吃的。隨後崔晶又在電話中繼續開導她,直到她的心情好轉。
22日,陳國治又要去醫院治療,21日下午,他仍堅持與隊友看望了兩位家庭困難的病友,給他們送去米、面。分手時,他把隨身的小本交給隊友,指著上面的幾個人名叮囑,這兩天一定要去他們家裡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