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2月20日電題:達沃斯是咋成功的訪世界經濟論壇亞洲區總裁馬家敏
記者:據了解,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的創立者是一位30出頭的年輕人,請介紹一下論壇的誕生背景、成長經歷。
馬家敏:1970年,瑞士日內瓦大學31歲的商業管理教授克勞斯·施希瓦萌發了一個念頭,他大膽地提出在山城達沃斯舉行一次由歐洲企業家參加的非正式集會,以論壇的形式探討歐洲在國際市場上所面臨的挑戰及其應對之策。該設想得到了歐盟和歐洲工業聯合會的贊助和支持。
1971年,『歐洲管理論壇』成立,論壇最先確立的宗旨是『通過有效的世界合作加強企業活力,為全世界的繁榮做貢獻』。達沃斯論壇『經濟搭臺』的歷史由來已久,其成立伊始即提出為歐洲和世界經濟發展服務。它是為西歐及世界企業家組織活動,提供服務的國際性機構,具有廣泛影響力。
記者:現在,論壇和世界多少企業進行溝通。
馬家敏:目前,論壇組織掌握著世界各國約2.5萬個企業的產銷情況,對全球經濟的發展方向和決策起著重要的影響。
記者:論壇是怎樣走向全球化的?
馬家敏:隨著時間的推移,論壇『政治唱戲』的分量增加,逐步確立了『建立及促進世界工商界、政界及學術界領導人的個人交往』的宗旨,並且政治議題越來越成為年會最受關注的焦點。各國政治人物將之視為一個解釋和宣揚本國政策的場所。
1987年,論壇改名為『世界經濟論壇』。同年,前西德外長根捨在論壇年會上發表了著名的『給戈爾巴喬夫一個機會』的演說,這被歷史學家視為『冷戰』結束的端倪。在緩和國家緊張關系上,論壇的作用功不可沒。1988年,在論壇的努力下,希臘首相和土耳其總理簽署『達沃斯宣言』,從而避免了一觸即發的戰爭;同年,論壇促使朝鮮半島南北雙方首次舉行了部長級會議。
最近10年以來,論壇空前地加快了推動全球化的步伐。對此,施瓦布深有體會地說:我們感到出席論壇的人們盡管彼此有分歧,但大家都在一個全球家庭裡。在達沃斯,人們按全球概念思考問題。正如美國前副國務卿、財政部副部長艾森施塔特所言:『如果達沃斯不存在,你一定想要創造一個。畢竟它是全球惟一令政企首腦直接溝通的所在。』
記者:目前,論壇的規模怎樣。
馬家敏:在一般情況下,年會有50多個國家1000多名政界及工商界領導人、學術界著名思想家以及新聞記者參加。論壇宗旨的變化在其討論的議題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記者:論壇的運作模式如何。
馬家敏:達沃斯論壇屬非盈利組織,但每年年會都有上億美元的收入,他們把這些錢大部分都用於論壇的經營和產業培育上。論壇的日常性事物分配得當,從本屆論壇結束到下屆論壇開始,每一位工作人員都在自己的崗位上盡職盡責,而不是臨時組建組織。
記者:你認為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的組織水平怎樣?還差在哪裡?
馬家敏:俗話說,衣服裡兒好面兒要更好,如果僅有好的裡子,面上很粗糙,那將是很遺憾的事。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的內容和組織理念非常好,但組織的細節還差一些,比如,會議的每個議題結束後,應該將速記員記錄的文字材料發給或電郵給每個參會者,細節服務很重要。
人物背景
馬家敏畢業於耶魯大學,專攻哲學及東亞經濟研究,後獲倫敦經濟學院管理學碩士學位。在世界經濟論壇,主要負責中國經濟年度峰會,並負責與中國政府部門、企業,以及其他機構的聯絡工作。兼任(香港)鳳凰衛視高級分析師及商務發展分析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