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北京2月20日電今天《人民日報》刊發了《再造興安秀美山川大興安嶺林區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紀實》一文,全文轉發如下:
『高高的興安嶺,一片大森林,森林裡住著勇敢的鄂倫春,一呀一匹馬,一呀一杆槍,滿山遍野獐?野鹿打也打不盡。』這首流傳久遠的鄂倫春民歌表現的是大興安嶺的過去和久遠的文明。大興安嶺,作為全國最大的國有林區曾有過昔日的文明與輝煌:累計向國家提供商品木材1.1億立方米,上繳利稅48億元,有力地支援了國家的經濟建設,然而就在創造輝煌的同時,也經歷了現代文明與古老文明撞擊的陣痛:資源的過度消耗,使林區過早地出現了『兩危』;森林覆被率降低,生態功能減弱,直接危及松嫩平原和華北平原的生態環境。
1998年,針對國家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實際,黨中央、國務院果斷作出決定:在重點國有林區實施天然林資源林保護工程。『天保』工程的實施,對於大興安嶺國有林區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林區的乾部群眾稱它為『救命工程』、『德政工程』和『希望工程』。『天保』工程實施的五年來,大興安嶺林區不僅森林資源得到了有效培育和保護,而且林區的經濟、社會實現了協調發展。一個經濟繁榮、社會進步、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型林區正崛起在祖國的北部邊陲。視為第一位的政治責任,全力推進『天保』工程的實施
大興安嶺地處中國黑龍江北部,南與松嫩平原相接,北與俄羅斯隔江相望,是中國東北與華北的天然屏障,地理位置十分重要。1998年,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先期在大興安嶺國有林區進行『天保』工程試點,作為大興安嶺地區的最高領導機關,地委、行署、林業集團公司對工程的實施極其重視。他們把『天保』工程視為第一位的政治責任,站在講政治、講大局的高度,認真抓好工程的實施。為切實加強對『天保』工程的組織領導,地委、行署、林業集團及時成立了由行署專員、林業集團公司總經理王忠林為組長,副經理為副組長,計劃、資源、營林、財務、審計等多個部門組成的領導機構;集團公司所屬各林業局也都及時成立了領導小組並成立了專職『天保』辦公室,從上到下形成了行政一把手親自抓『天保』的運行機制。
為使『天保』工程的重要意義深入人心,家喻戶曉,林業集團公司對『天保』工程的宣傳工作極為重視,專門成立了地委常委、宣傳部長為組長,各新聞單位、駐地記者站及相關單位和部門有關人員參加的『天保』工程宣傳工作領導小組,切實加強對『天保』工程宣傳工作的領導。『天保』工程實施的五年來,集團公司共舉辦『天保』工程的專題講座40餘場;舉辦『天保』工程培訓班200餘期,培訓人數達10萬餘人次;制做各種『天保』工程的宣傳牌、廣告牌500餘塊;制做和發放『天保』工程的宣傳制品、宣傳單50餘萬份;報紙、廣播、電視長期開闢『天保』工程宣傳的專欄和專題,5年來共播發『天保』工程方面的各類稿件1500餘篇,為『天保』工程的順利實施創造了良好的輿論環境。
為保證『天保』工程的有效實施和確保不發生任何問題,集團公司還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的工程實施管理辦法。
站在黨和國家利益的高度,認真抓好各項配套措施的落實『天保』工程,是黨中央國務院站在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實施的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大工程。工程能不能搞好,能不能真正獲得成功,關系到黨和國家的長遠利益,關系到中華民族的未來發展。因此,切實搞好工程的實施意義特別重大。然而要實施好『天保』工程就必須不折不扣地搞好配套措施的貫徹和落實。大興安嶺林業集團在這方面走出了一條成功的路子。他們的主要作法是:
———主動下調木材產量,降低森林資源消耗。『天保』工程實施的五年來,集團公司的木材產品已由1997年『天保』工程實施前的339.1萬立方米調減到2002年的220.7萬立方米,減幅為34.9%,五年累計減少木材產量404萬立方米,減少森林資源經營性消耗501萬立方米。
———切實強化對森林資源的管護。為確保森林資源不再遭受人為的破壞,集團公司建立了以家庭承包管護、專業管護隊管護、公安森警林政執法巡護管護為主的『三道防線』,進一步加大了對森林資源的監管力度。到目前,已落實家庭管護承包戶1465戶,專職管護人員2.1萬人,建立管護外站336座,管護面積671萬公頃,佔林業用地面積的88.2%,對652.8萬公頃的有林地實現了全覆蓋。
———加大了對森林資源培育的力度。對營林生產嚴格執行集團公司、林業局、林場三級驗收制度,並將抽查比例由過去的3%—5%全部確定為5%,凡是作業不合格的不予驗收,已支付的營林撫育費用全部收回。『天保』工程實施五年來,大興安嶺林區已累計完成公益林建設62.4萬公頃;更新造林24.4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由1997年的75%,提高到2001年的78.6%,增長了3.4個百分點,森林蓄積淨增長2284萬立方米,森林資源得到快速恢復。
———適時調整了林業的生產力布局。大興安嶺林業集團公司適時順應『天保』工程實施後林業經營方向的戰略轉變,不斷加快林業生產關系和生產力布局的調整,對規模小、林業生產任務較小的單一主伐林場、分場進行了撤並,對林場的生產設備實行了公開招標拍賣和有償轉讓,從根本上打破了傳統的林業組織形式和管理模式。據統計,『天保』工程實施五年來,集團公司共撤並、合並林場8個,精減非生產人員1700餘人。
為實現林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抓契機促調整『天保』工程實施的五年來,大興安嶺國有林區緊緊抓住這一千載難逢的機遇,不斷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經濟結構、產業產品結構的調整實現了重大突破,初步形成了多元支橕的林區經濟新格局。在主導產業——木材產量逐年下調、向下拉動GDP負增長的情況下,全區國內生產總值仍以每年7.5%左右的速度增長,全區經濟和社會均保持均衡、平穩的態勢向前發展。截至2002年末,全區國內生產總值將實現48.9億元,比『天保』工程實施前的1997年增長34.7%。在替代產業中,林木產品精深加工及多種經營發展的勢頭強勁,截至2002年末,產值突破20億元人民幣,成為替代產業中的一支獨秀;特色農業貢獻不薄,2002年末,特色農業產值達11.2億元;個體私營經濟功不可沒,2002年末,全區個體私營經濟的產值實現了14.5億元;綠色食品產業發展迅猛,全區綠色食品產業依托獨特的地緣和資源優勢,得到了快速發展。2002年,全區綠色食品總產量達到了10萬噸,創產值3.5億元,產品覆蓋國內30幾個省市和地區並出口到美國、日本、俄羅斯、韓國、荷蘭、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和臺灣等國家和地區,在國際國內市場上享有較高的知名度。其它諸如生態旅游業、職工自營經濟、特色養殖、交通運輸業等替代產業均得到了快速發展。到2002年末,全區非木產業佔GDP的比重已達78.6%。通過積極培育生態產業體系,初步建立起十大支柱產業,即:林木產品精深加工業、特色農業、綠色食品產業、北藥開發業、森林旅游業、礦產采掘業、交通運輸業、建築建材業、對外經貿業、商業和生活服務業。屆時林區的經濟結構和產業產品結構更趨向於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