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黑龍江省統計局關於200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統計公報
2003-02-25 17:23:11 來源:黑龍江省統計局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2月25日電2002年,全省各地、各部門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把發展作為執政興省第一要務,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工作部署,深入實施『二次創業、富民強省』戰略,積極應對加入WTO後國內外經濟形勢變化,宏觀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主要指標好於預期,各項社會事業取得新進展。

    一、綜 合

    宏觀經濟增長加快,三次產業協調發展。2002年,全省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初步統計,全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3902億元,比上年增長10.3%,增幅比上年提昇1個百分點。經濟發展的穩定性有所增強。各季度末累計分別增長9.9%、9.7%、10.1%和10.3%,基本實現了均衡發展,改變了前幾年經濟增幅『前高後低』的慣性。三次產業發展協調;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為447億元、2189億元和1266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8.1%、10.7%和10.2%,三次產業比例為11.5:56.1:32.4。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突破萬元大關,達10235元,比上年增長10.2%。

    就業規模擴大。年末全省從業人員1642.1萬人,比上年末增長3.1%。其中,城鎮從業人員752.9萬人,增長5.5%。年末在崗職工497.3萬人,下降2.7%。據勞動部門統計,全年有38.2萬名下崗職工實現了再就業。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9%,比上年上昇0.2個百分點。

    『兩個根本性轉變』正在發生著質態變化。從與全國相比較和我省發展軌跡看,綠色、特色、旅游、外貿、市場拉力逐步增強,生態資源得到保護,更多地依靠結構調整、科技進步和環境改善,整合經濟增長格局;投資方式多元化,能源消費總量下降,勞動力、資本等生產要素配比關系趨於合理,宏觀調控和市場調節『兩只大手』配合默契,原有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正在發生著深刻而紮實的變化。

    經濟運行和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投資拉動力不足;就業壓力增大;消費物價走低。

    二、農 業

    2002年,黑龍江省以農民增收為重點,深入推進結構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恢復性增長,發展形勢是近三、四年最好的。

    種植業生產獲得好收成,結構得到優化。在糧食作物播種面積調減的情況下,全年我省糧豆薯總產量達2941.2萬噸,比上年增長10.9%,分品種看,四大糧食作物『二增二減』,玉米增長30.6%、大豆增長12.1%,水稻下降9.4%、小麥下降4.7%。經濟作物中,油料、亞麻、甜菜和水果產量增幅較大,分別增長45.5%、26.7%、32.6%和50.5%,烤煙產量下降13.7%。糧經飼三元種植結構調整到73:24:3,經濟和飼料作物比重比上年提高3.7個百分點。優質農作物面積佔總播種面積的比重在80.0%以上。主要農產品產量如下:

    2002年 比上年增長%

    糧食 2941.2萬噸 10.9

    其中:水稻 921.0萬噸 –9.4

    小麥 89.4萬噸 –4.7

    玉米 1070.5萬噸 30.6

    大豆 556.3萬噸 12.1

    油料 52.8萬噸 45.5

    亞麻 35.7萬噸 26.7

    烤煙 6.3萬噸 –13.7

    甜菜 437.6萬噸 32.6

    蔬菜 1324.7萬噸 6.0

    水果 32.0萬噸 50.5

    綠色食品產業繼續壯大。年末全省綠色食品認證個數達470個,比上年增加189個,增長67.3%,綠色食品認證數量仍居全國第一位;綠色食品監控面積1452萬畝,增長40.3%;綠色食品產業牽動農戶92.2萬戶,增長15.4%。綠色食品加工企業實現利稅11.6億元,增長52.6%。

    林業、漁業生產穩定增長。全年完成造林面積24.4萬公頃,比上年增長14.5%。水產品產量41.8萬噸,增長4.0%。

    畜牧業發展加快。全省認真實施『奶業振興計劃』,完成畜牧業總產值252.1 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0.6%,佔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比重為32.4%,提高了0.8個百分點。奶牛存欄93.3萬頭,增長19.9%;牛奶產量236萬噸,增長24.9%。豬牛羊等肉類總產量190萬噸,增長11.0%。主要畜產品產量和牲畜存欄如下:

    2002年 比上年增長%

    肉類總產量 190.0萬噸 11.0

    其中:豬肉 110.9萬噸 9.4

    牛肉 32.3萬噸 11.0

    羊肉 4.7萬噸 20.5

    禽肉 40.0萬噸 15.9

    鮮蛋產量 84.6萬噸 5.4

    牛奶產量 236.0萬噸 24.9

    大牲畜年末存欄 603.4萬頭 8.1

    其中:奶牛 93.3萬頭 19.9

    豬存欄 1163.0萬頭 3.6

    羊存欄 749.1萬只 31.9

    家禽存欄 14783.4萬只 7.6

    鄉鎮企業穩步發展。據省鄉鎮企業局統計,全年全省實現鄉鎮企業增加值377億元,比上年增長13.1%;營業收入1534億元,增長12.9%;實繳稅金17.1億元,增長10.3%;淨利潤65.4億元,增長10.1%。

    農業生產條件有所改善。年末全省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達1741.8萬千瓦,比上年增長8.2%。擁有農用拖拉機75.6萬臺,增長3.3%;農用運輸車14.4萬輛,增長5.1%。化肥施用量(折純)129.7萬噸,增長5.5%。農村用電量29.1億千瓦小時,增長1.5%。農田有效灌溉面積218.6萬公頃,增長6.7%,節水灌溉面積121.8萬公頃,增長3.4%。新解決農村飲水困難人口870.7萬人,增長13.9%。

    三、工業和建築業

    2002年,全省堅持改造提昇傳統產業與積極發展新興產業並舉,優勢產業得到進一步加強,工業生產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全部工業實現增加值1935.4億元,比上年增長11.0%。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即全部國有及年產品銷售收入500萬元及以上的非國有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1280.6億元,比上年增長12.0%,增幅提高1.4個百分點,連續三年保持兩位數增長。國有及國有控股、股份制企業增長較快,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完成增加值1144.1億元,增長12.1%;股份制企業增加值1010.9億元,增長12.0%;集體企業增加值29.2億元,增長8.2%。輕、重工業協調發展,輕工業增加值177.3億元,增長13.7%;重工業增加值1103.3億元,增長11.9%。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增減變化情況如下:

    2002年 比上年增長%

    原煤 5882.6萬噸 16.8

    原油 5029.4萬噸 –2.6

    木材 612.6萬立方米 –4.4

    布 1.0億米 –11.9

    糖 32.1萬噸 18.2

    乳制品 32.0萬噸 21.8

    發酵酒精 29.7萬噸 –0.2

    啤酒 175.3萬噸 27.5

    卷煙 65.5萬箱 2.1

    機制紙 53.1萬噸 26.7

    原油加工量 1402.6萬噸 –3.6

    人造板 69.2萬立方米 3.8

    合成氨 64.1萬噸 8.4

    化肥(折純100%) 48.5萬噸 10.2

    乙烯 46.5萬噸 –7.7

    水泥 957.7萬噸 9.3

    平板玻璃 467.6萬重量箱 –20.0

    鋼材 63.9萬噸 18.1

    工業鍋爐 5414.3蒸發噸 –7.7

    十種有色金屬 2.7萬噸 6.5

    汽車 18.5萬輛 22.8

    發電設備 395.4萬千瓦 77.5

    彩色電視機 15.8萬臺 62.6

    發電量 459.3億千瓦小時 5.3

    微型電子計算機 4.4萬部 0.4

    地方工業經濟效益繼續提高。全省規模以上地方工業企業在2001年實現整體扭虧的基礎上,全年效益水平又有較大幅度的提高,實現利稅74.7億元,增長27.9%,其中實現利潤15億元,增盈8.5億元;虧損企業虧損額18.3億元,減虧幅度25.9%。由於受大慶原油價格下降的影響,整體工業效益仍為負增長,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綜合企業經濟效益指數為200.9點,比上年減少13.3點,實現利稅713.4億元,下降5.2%,其中實現利潤461.8億元,下降6.8%,但從4月份開始降幅逐月趨緩,綜合經濟效益指數仍居全國前列。

    建築業保持穩定發展。全年建築業企業完成增加值253.1億元,比上年增長8.5%。在全部建築業企業中,資質等級四級及以上的建築企業實現利稅15.5億元,虧損企業虧損面為23.7%,下降了2.4個百分點。建築市場進一步規范,全年通過投標承包工程7016個,佔全部施工單位工程比重由上年的47.5%提高到54.8%。施工房屋面積3234.7萬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積1960.4萬平方米。資質等級四級及以上的建築企業在省外完成產值32.5億元,增長86.4%。

    四、固定資產投資

    2002年,全省充分利用國家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機遇,爭取國債資金,推動了投資增長。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07.9億元,首次突破千億元,比上年增長11.5%。從經濟類型看,城鄉集體、個體投資快速增長。城鄉集體投資49.6億元,增長40.5%;城鄉個體投資130億元,增長29.6%。國有經濟及其他經濟類型完成投資928.3億元,增長8.2%。從隸屬關系看,地方項目投資明顯快於中央項目。地方項目完成投資811億元,增長19.3%,佔全省投資比重由上年的68.4%昇至73.2%;中央項目投資296.9億元,下降5.4%。從投資管理渠道看,呈現『三昇一降』,基本建設投資496.8億元,增長3.1%;更新改造投資213.2億元,增長5.6%;其他投資50.3億元,增長2.4倍;房地產開發投資145.8億元,下降0.8%。從大項目看,全年計劃總投資1億元以上的基本建設項目180個,完成投資306.2億元,佔基本建設投資比重為61.6%。

    投資結構進一步改善。全年加大了支柱產業投資力度,機械工業完成投資35.9億元,增長32.5%。輕工業、社會服務業和石油加工及煉焦業投資增長較快,分別增長51.0%、45.7%和53.8%。在更新改造投資中,用於提高產品質量投資24.2億元,增長29.3%,所佔比重達11.4%,提高2.1個百分點。運輸郵電通信業投資174.7億元,能源工業投資197.3億元,在持續多年高幅增長後,分別下降2.5%和3.0%。

    新增的主要生產能力有:大中型發電機組容量35萬千瓦;新建公路527公裡;變電設備能力(11萬伏及以上)12.6萬千伏安;局用交換機容量76萬門;數字蜂窩移動電話交換機容量379萬戶。

    五、國內貿易和物價

    2002年,隨著居民收入增加以及住房、汽車等消費熱點的出現,擴大了消費需求。全年全省消費品零售額達1320億元,比上年增長10.1%,增幅比上年快0.5個百分點,是1998年以來最高增幅。城鎮消費品市場好於農村,城鎮零售總額1146.2億元,增長10.3%;農村零售總額173.8億元,增長8.8%。餐飲業繼續保持高幅增長,全年增長17.1%,佔全部零售額比重上昇了0.6個百分點,達到10.3%;批零貿易業零售額穩步攀昇,增長10.9%。從商品類別看,食物類商品零售額573.9億元,增長8.9%,佔43.5%;穿著類商品零售額279.8億元,增長11.4%,佔21.2%;用品類商品零售額392.8億元,增長8.8%,佔29.8%。消費結構昇級,全省移動電話機、轎車零售量分別增長6.6倍和7.2倍。售予個人的商品房增長14.4%,佔商品房銷售額的92.0%。

    集市貿易規模有所擴大。經過整頓和規范,年末全省擁有城鄉集貿市場2091個,集市貿易商品成交額662.7億元,比上年增長12.5%。

    市場物價下降。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下降0.7%。從分類看,煙酒及用品、居住價格上漲,食品、衣著、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等價格程度不同下降。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工業品出廠價格、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均比上年下降。2002年各類價格比上年變動幅度(%)如下:

    居民消費價格 –0.7

    其中:城市 –0.7

    農村 –0.5

    其中:食品 –0.6

    糧食 –2.3

    肉禽及其制品 1.2

    蛋品 0.4

    水產品 –3.0

    鮮菜 –11.7

    煙酒及用品 1.7

    衣著 –3.3

    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 –1.9

    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 –1.9

    交通和通信 –0.5

    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 –0.6

    居住 1.7

    農業生產資料價格 –0.3

    工業品出廠價格 –2.2

    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 –0.7

    固定資產投資價格 0.2

    六、對外經濟

    2002年,國家和省出臺了一系列鼓勵出口政策,全省對外貿易快速增長。據海關統計,全省全年進出口總值43.5億美元,再創歷史新高,比上年增長28.5%,增幅提高15.2個百分點,快於全國。其中進口23.6億美元,增長33.2%;出口19.9億美元,增長23.3%,增幅提高12.2個百分點。對俄羅斯貿易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全年進出口總值達23.3億美元,是歷史最好水平,增長29.7%,佔全省的53.6%,佔全國對俄貿易的19.5%,其中出口9.7億美元,增長24.7%。出口商品結構趨向優化。全省工業制成品出口15.2億美元,增長23.6%,佔全省出口總值比重達76.5%。機電產品出口3.4億美元,增長1倍,佔全省出口的比重達17.3%,提高了6.6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品出口2.1億美元,增長93.3%,所佔比重達10.6%,提昇了3.8個百分點。

    利用外資平穩增長。全省全年實際利用外資12.4億美元,增長7.4%。其中外商投資9.5億美元,增長9.8%。

    對外經濟技術合作有所擴大。全年簽訂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營業額1.6億美元,增長15.0%。在外勞務人員4805人。

    旅游業持續增長。全年接待國際旅游人數71.7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7.2%。其中,外國人67萬人次,增長18.5%;華僑港澳臺胞4.8萬人次,增長1.4%。創造旅游外匯收入3億美元,增長18.9%。全年共接待國內旅游人數3350萬人次,增長11.7%;實現國內旅游收入179.2億元,增長13.3%。

    七、交通和郵電業

    交通運輸業保持平穩發展,郵電通信業繼續快速增長。全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電通信業完成增加值265.2億元,比上年增長10.0%。

    交通運輸基礎設施改善,綜合運輸能力加強。全年各種運輸方式完成的貨物周轉量976.2億噸公裡,比上年增長0.1%。其中,鐵路748.3億噸公裡,增長0.2%;公路167.5億噸公裡,增長0.9%;水運16.2億噸公裡,下降7.4%;航空0.3億噸公裡,下降2.5%;管道43.9億噸公裡,下降0.2%。完成旅客周轉量400.3億人公裡,比上年增長1.0%,其中,鐵路163.2億人公裡,下降0.1%;公路221.8億人公裡,增長1.3%;水運0.1億人公裡,增長23.0%;航空15.2億人公裡,增長10.5%。

    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186.3億元(2000年不變價),比上年增長30.8%。擁有長途光纜線路總長度29678.6公裡,增長29.1%。年末局用交換機總容量796.6萬門,增長11.0%。年末本地電話用戶666萬戶,增長19.5%;移動電話用戶658萬戶,增長34.5%。全省電話普及率為34.7%,比上年提高6.7個百分點。國際互聯網絡用戶達117.9萬戶,增長18.6%。

    八、財政、金融、證券和保險業

    財政收支同步增長。全年地方財政收入267億元,按可比口徑計算比上年增長11.2%,其中,一般預算收入231.9億元,增長13.0%。財政支出565.9億元,增長10.2%,其中,一般預算支出531.9億元,增長11.2%。地方財政支出充分體現了『有保有壓』的原則,重點支出得到保證。及時撥付了『四個確保』所需資金,教育、科技三項費用、支援農業生產等三項重點支出分別增長17.3%、15.0%和11.3%,均高出一般預算支出增幅。

    金融形勢穩定。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4236.7億元,比年初增加495.1億元。其中,企業存款1054.6億元,增加100.4億元;城鄉居民儲蓄存款2915.7億元,增加337.2億元。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3624億元,比年初增加260.5億元。其中,短期貸款2502.6億元,增加117.7億元;中長期貸款986億元,增加136.9億元,個人中長期消費貸款153.9億元,增加73.9億元。年末貨幣累計淨投放71.9億元。

    證券業繼續發展。年末共有境內外上市公司37家、上市股票38只,其中發行A股股票33只,B股股票1只,H股股票1只,香港上市紅籌股股票1只,涉及境內權益的香港主板上市公司股票2只。累計籌資190億元。

    保險事業繼續擴大。全年保費收入85.6億元,比上年增長60.8%,其中,財產險收入16.3億元,增長8.2%;壽險收入64.6億元,增長84.8%;健康險和意外傷害險收入4.8億元,增長46.1%。支付各類賠款16.5億元,比上年增長11.6%。其中財產險賠付金額8.3億元,增長3.4%;壽險賠付金額6.2億元,增長39.3%;健康險和意外傷害險賠付金額2億元,下降12.7%。

    九、教育和科學技術

    教育事業在改革調整中穩步發展。年末全省共有普通高校48所,由於高等學校繼續擴大招生,在校學生達33.5萬人,比上年增長23.6%;研究生培養單位有22所,在學研究生1.8萬人,增長28.6%;成人高校38所,在校生5.8萬人。中等職業技術教育75所,在校生12.2萬人,增長5.2%;普通中學2746所,在校生256.1萬人,增長1.6%;成人中等專業學校在校生5.4萬人,增長5.9%。小學11990所,在校生243.7萬人,下降5.8%。特殊教育學校在校生7002人。幼兒園在園幼兒37.1萬人。成人技術學校培訓學員324萬人次。全年掃除文盲0.8萬人。

    科技隊伍基本穩定。年末全省地方國有企事業單位共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91.7萬人。從事科研活動人員9.4萬人,增長5.5%,其中科學家和工程師6.5萬人,增長5.4%。

    科技經費投入增加,取得了一大批科技成果。全年科技經費支出46億元,增長8.2%,其中研究與發展(R&D)支出19.1億元,增長7.5%。全年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996項,其中基礎理論成果37項,應用技術成果916項,軟科學成果43項。全年受理專利申請4392件,授權專利2083件。科技成果轉化成效明顯。全年共簽訂技術合同2548份,增長14.3%;成交金額12億元,增長8.2%。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藝術、廣播影視、新聞出版等各項事業健康發展。年末全省共有藝術表演團體89個,文化館118個,公共圖書館97個,博物館45個。中、短波廣播發射臺和轉播臺45座,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達到98.5%,比上年提高0.5個百分點;一千瓦以上電視發射臺和轉播臺102座,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達到98.7%,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有線電視用戶258.1萬戶。全年出版報紙7.64億份,出版雜志0.71億冊,出版圖書0.84億冊(張)。年末全省共有檔案館173個,已開放各類檔案23.7萬卷。

    衛生事業規范運行。年末全省共有衛生機構7950個,其中醫院、衛生院1924個。衛生機構床位數11.8萬張,其中醫院、衛生院床位數11.1萬張。全省共有專業衛生技術人員17萬人,其中醫生8萬人,護師、護士4.7萬人。全省共有衛生防疫防治機構245個,衛生技術人員0.8萬人。婦幼衛生機構158個,衛生技術人員0.3萬人。全省共有鄉鎮衛生院1036個,床位1.3萬張,衛生技術人員2萬人。農村有醫療點的村佔總村數的比重達96.7%,有鄉村醫生和衛生員2.9萬人。

    體育事業繼續蓬勃發展。全年共獲得各種賽事的世界冠軍10.5個,創造世界記錄3項。在國內比賽中,我省運動健兒獲得金牌 161枚,銀牌154枚,銅牌148枚。競技足球首次實現了昇甲目標,成功籌備了第十屆冬運會。全民健身運動廣泛開展。舉辦運動賽會574次,參加人數達30萬人次;全省共有554.3萬人達到《國家體育鍛煉標准》。

    十一、環境保護

    環境保護事業取得了新的進展。年末全省有自然保護區144個,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2個,自然保護區面積369.7萬公頃,比上年增加20.9萬公頃。生態示范區建設呈現典型示范和模式化引導的發展態勢,全省各級生態示范區及試點總數達120個,其中國家級9個、試點11個。農村環境保護工作得到進一步強化,劃定禁燒區564.2萬公頃,秸杆綜合利用示范村(戶)近300個,在全省1.7萬個各類牧場(戶)和1400個養殖小區進行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與有機肥還田工作。環保投入進一步加大。全省環保投入佔GDP比重達1.42%,全省排污收費1.59億元;列入國家綠色工程規劃項目完成投資近5億元,竣工2個項目;爭取國家和省有關部門對自然保護區監測、信息等能力建設投資2000多萬元。全省建成煙塵控制區339個,總面積達1120.5 平方公裡,分別增長18.5%和26.4%。建成環境噪聲達標區267個,達標區面積748.5 平方公裡,分別增長11.7%和16.8%。

    十二、人口

    人口低速增長。據抽樣調查測算,2002年全省人口出生率7.98?,死亡率5.44?,人口自然增長率2.54?。年末全省總人口3813萬人。其中,城鎮人口2020.9萬人,佔總人口比重53.0%;鄉村人口1792.1萬人,所佔比重為47.0%。男性人口1953萬人,佔總人口比重為51.2%;女性人口1860萬人,所佔比重為48.8%。0—14歲人口648.2萬人,佔總人口比重為17.0%;15—64歲人口2922.3萬人,所佔比重76.6%;65歲及以上人口242.5萬人,所佔比重6.4%。

    十三、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城鄉居民收入增加,生活質量有新提高。在宏觀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和結構調整效果逐步顯現的拉動下,城鄉居民收入增長。由於城鎮居民工薪收入、經營性收入、離退休金以及辭退金等因素的拉動,全年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6101元,突破6000元大關,按可比口徑比上年增長16.0%。全省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4462元,增長6.4%。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35.5%,降低1.7個百分點。

    由於全省糧食增產和品種結構調整,大豆價格上揚;牧業快速發展,畜產品銷售形勢好;農民勞務收入、工資性收入增加以及農民負擔減輕等因素,農民收入創歷史新高。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2405元,比上年增加125元,增長5.5%。全省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674.2元,比上年增長4.3%。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41.6%,降低1.1個百分點。

    城鄉居民居住條件繼續改善。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18.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8 平方米;農村人均住房面積19.3平方米,增加0.4平方米。

    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年末全省參加基本養老保險職工454.6萬人;有465.9萬名職工參加失業保險;有393萬職工參加基本醫療保險。『兩個確保』基本實現,確保了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和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按時足額發放。全省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濟人數153.1萬人,增長40.1%。

    注:1、本公報各項統計數據均為初步統計數。

    2、公報中,國內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3、參加基本養老保險職工統計口徑為企業和個體。

責任編輯:超級管理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