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3月13日電題:關於哈爾濱冰雪品牌的思考
春歸大地,冰雪消融。
在冰雪生命的律動中,哈爾濱的冰雪藝術已步入四十不惑之年。
回首走過的路,人們不禁感嘆:冰雪藝術的杯盞裡能否再盛滿創新的美酒?
冰雪產業脫穎而出
40年前,將冰雪幻化為藝術放置在一個小小的冰燈游園會中的哈爾濱人不會想到,潔白晶瑩的冰雪竟能催生出舉世聞名的冰雪文化。從1963年觀冰燈開始起步,冰雪文化、冰雪體育、冰雪經貿、冰雪旅游連起了大冰雪,哈爾濱的冰雪藝術茁壯成長。
讓我們把目光定格在最近10年。1994年第10屆哈爾濱冰雪節期間,來我市參加冰雪節活動、觀光旅游和洽談經貿的境外客人為1.8萬人次,旅游收入1920萬元人民幣。到了2002年第十八屆中國·哈爾濱國際冰雪節,我市接待的國內游客已經達到386萬人次,境外游人5.2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1.3億元人民幣。
為了獲得這喜人的成果,哈爾濱人費了40年的腦筋:將哈爾濱冰雪節冠以『國際』名稱,由國家旅游局、黑龍江省政府和哈爾濱市政府共同舉辦;市領導親自率團進京『賣』冰雪;誠邀幾十個國家的駐華使節參加『多國大使聚冰城』活動;今年市政府改變了『大包大攬』,讓冰雪節在市場中自由成長……年年歲歲,冰雪成為哈爾濱市民關注的焦點之一。
冰雪『得天』不『獨厚』
然而,歲月的流轉,時代的進步,使哈爾濱冰雪旅游露出了點點瑕疵。
屈指算來,如今哈爾濱的第一代冰燈大師和雪雕藝術家已退出冰雪舞臺,以至於哈冰雪藝術研究會的專家們近年來逛冰博會、冰雪大世界時總是嘆息『教堂還是那個教堂、寺院還是那個寺院,只不過大屋頂換成了小平頂』。
我國著名經濟學家於光遠指出,哈爾濱冰雪藝術的成功主要來自三個因素:就地取材、群眾基礎和專業隊伍,三者缺一不可。由於在哈舉辦的20餘項冰雪大賽本地參賽者水平不斷下降、冰雪活動愛好者的隊伍逐漸萎縮,哈爾濱的冰雪優勢反而漸趨減弱。
就國內而言,40年來哈爾濱冰燈的璀璨之光照亮了北京、西安、武漢、成都等50多個城市。曾讓冰燈藝術的倡導者任仲夷老先生生出無限感慨的廣州市,竟不止一次地再現了哈爾濱冰燈的輝煌。
有的城市在進行冰雪藝術實踐中還提出『學哈爾濱、趕哈爾濱、超哈爾濱』的口號。去年春節黃金周期間,提出『看冰滑雪未必到冰城』的南方客讓哈爾濱人大驚失色。哈爾濱人已深切地感到了『教會了徒弟餓死了師傅』的切膚之痛。
當優勢已不再獨有,經營了40年冰雪的哈爾濱卻還沒有繪出風格獨特的冰雪產業藍圖,走了五六年市場化之路的冰雪節也僅局限於印個有企業名稱的明信片、撲克牌,賣個街路條幅冠名權等初級階段。一個新的冰雪生命周期期待著哈爾濱人來重新描繪。
激活冰雪再創業
走了這麼久,哈爾濱的冰雪到底需要補充什麼營養?『由於缺乏合理的規劃布局,我市的冰雪產業過於分散,產業鏈的配合也不默契。』哈工大教授、市冰雪藝術研究會專家楊明遠在分析冰雪產業危機時認為,不擇手段拉客、互相拆臺、競相降價只能砸了冰雪產業的牌子,哈爾濱的冰雪產業需要擴大視野,強強聯合,需要第一、二、三產業橫縱聯合,纔能壯大冰雪品牌。
人們不會忘記,今年初在哈舉辦的全國『十冬會』選擇與第十九屆哈爾濱國際冰雪節同時啟幕,正是看中了冰雪節的名氣、人氣和市場。本屆冰雪節期間,一次全國知名作家筆會也被冠之以『冰雪筆會』而聞名全國。就在文化、體育界已開始借冰城的冰雪『作秀』之時,哈爾濱的經濟領域卻沒有太多舉動,農業、工業、手工業炒作冰雪的空間還十分巨大。賓館、飯店、滑雪場、風景區、服裝廠、機械廠……一個有廣闊冰雪市場前景的產業鏈完全可以串起一系列與冰雪有關的行業和部門。而從冰雪品牌的發展來看,還不僅僅是一場產業之戰,更是一場人氣之爭。『旅游、滑雪、餐飲等能帶來冰雪財富的方面,必須有它們的愛好者、參與者和傳播者。』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董鴻揚等專家為冰雪品牌的創新謀劃出新的途徑。
四十而不惑。走過輝煌也有過遺憾的哈爾濱冰雪品牌將繼續突破自我,為世人描繪出下一個全新的冰雪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