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3月26日電不少消費者反映,只有『3·15』這天,他們纔感到是自己的『節日』。那麼,為什麼平時消費者就沒有這樣的感覺呢?
消費環境不良
哈爾濱市南崗區消協『3·15』當天接到投訴諮詢電話近百個,立案調查10起,是平時的1.5倍。可見,消費糾紛幾乎每天都在大量發生著。實際上,要『營造放心消費環境』,經營者對市場環境起到的作用不可忽視。
一些不法經營者利用消費者的心理弱點,大搞文字游戲,欺騙消費者。例如,今年哈市香坊區和南崗區兩個小區開發商將經濟適用房作為商品房賣給外地消費者,使其不能正常辦理哈市戶口,嚴重侵害了消費者權益。因此,對經營者的約束機制應該迅速建立起來。
檢驗門檻高
理論上說,在『3·15』之外的每一天,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都依法受到保護,各級消協也確實天天都在受理消費者的投訴。但在實際操作中,消費者購買到假冒偽劣商品,真正要得到補償,得過好幾關。消費者投訴時,要提供給消協合同、發票、信譽卡等書面證據,這就要求消費者每次消費活動之前都要預計到有可能產生質量問題,把各種證據保留得一個不差;如果經營者不認帳,消費者就要先拿出錢來做產品質量檢驗。一位消費者花3000多元買了一個家俱櫃,投訴後經營者不承認有質量問題,這位消費者就自費到質檢站作拉力、外觀、油漆等全項試驗,要1000元左右。很多消費者顧忌檢驗費用,就采取息事寧人的態度,不去消協投訴了。
一些法規滯後
相關法規滯後,也是消費者平日裡維權難的重要原因。比如,手機『三包』規定的條款不夠完善,一些手機經營者就低不就高,使消協在幫助消費者維權時面臨很大的尷尬。據悉,中消協已正式向信息產業部提出11條修改『手機三包規定』的建議。
要實現天天都是『3·15』的目標,僅憑消協一家之力顯然遠遠不夠。還需要工商、物價、司法等部門能夠提高辦事效率,不要將小案子久拖不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