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遲子建:對於創作而言 旗幟有時候就是墳墓
2003-04-01 11:40:11 來源:中青在線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北京4月1日電 今天上午11時,記者接通幾天前獲得澳大利亞『懸念句子文學獎』的黑龍江省女作家遲子建的電話。

    遲子建在敘述獲悉得獎過程時說,幾天以前,她剛剛從北京開完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回到黑龍江。當時中國作協有關負責人通知她獲得了澳大利亞『懸念句子文學獎』,該獎項對她作品的評語是:『具有詩的意蘊』。遲子建認為,這至少意味著對她的作品的藝術性的肯定。而小說純粹的藝術性與審美性,是她20年寫作生涯一貫的追求。

    『正是因為這一點,我不想虛偽地說,我無所謂。對於獲得這個獎,我感到「有所謂」。』遲子建說。

    此次,遲子建選送的參評作品包括其近10年來創作的短篇小說的英文譯本,如《原野上的羊群》、《逝川》、《霧月牛欄》、《親親土豆》等。有評論家認為,她的小說以『兼備清新與神秘感的雙重性』而蜚聲文壇。

    記者多方搜集到的相關資料表明,澳大利亞『懸念句子文學獎』設立於1993年,由『喬伊斯基金會』主辦。『喬伊斯基金會』是以創作了《都柏林人》、《尤利西斯》的愛爾蘭作家喬伊斯的名字命名的。後來,『喬伊斯基金會』的分部在澳大利亞設立了該文學獎。

    近幾年,『懸念句子文學獎』入評的作家及作品的范圍一再擴大———由澳大利亞本土,擴大到喬伊斯故土愛爾蘭。由於澳大利亞的中國移民非常多,3年前將中國作家納入視野。該獎側重獎勵在文學創作上有突出成就的中青年作家,並強調文學作品的審美性、純粹性與創新性。中國作家餘華曾獲『懸念句子文學獎』。

    記者從中國作家協會有關負責人處獲知,『懸念句子文學獎』對於中國作家參評的具體要求是:送選作品要求具備20頁以上的英文數量,作品必須是翻譯成英文之後的成品。在我國,作品被翻譯成英文的作家,意味著具有相當的社會知名度與影響力。

    業內人士稱,該獎項在中國不像諾貝爾文學獎那樣引人矚目,但在中國作家圈裡還是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去年曾與遲子建一同出訪加拿大的女作家徐小斌說,這個國際獎項是鄭重的和有說服力的。這是中國作家走向世界舞臺,以及讓世界了解中國的很好途徑。

    據悉,今年與遲子建同時參評的,還包括知名作家鐵凝和劉恆的作品。此前,莫言等作家的作品亦曾參評。

    遲子建談及目前文壇創作狀況時說,目前文壇作品五花八門,『素質』各異。其中有的作品具有較強的社會性與流行性,符合某一種社會潮流,有的具有相當的政治功效和社會功能,有的則有較強的功利色彩,比如,為影視寫作。有時一部電視劇就帶紅一本書,或者一本書通過一個作品研討會走紅。而她以警戒眼光看待此類現象。

    她說,目前國內有些作家摸清了某種國際模式,寫書基本上以十三四萬字為宜。她稱自己比較『笨』。比如她創作的長篇巨制《滿洲國》,長達80萬字,連翻譯出版都比較難。

    遲子建生於上世紀60年代,成名於上世紀80年代。有評論稱,與遲子建同時成名的作家們目前創作『漸成頹勢』。遲子建就此說,我覺得自己的寫作一直是比較平穩的。我生活在邊遠的黑龍江省。我按照自己的樣式寫作,評論家們很少給我貼什麼標簽。我覺得一個作家不能成為旗幟———對創作而言,旗幟有時候就是墳墓。

    『當然我的創作風格有所轉變。一個人20多歲時寫的東西比較懮傷,比較浪漫,甚至比較虛榮。這些我都有過。到了30多歲,有了家,對生活的理解會更加深刻一些,但是我的轉變都是靜悄悄的。』

    她也表示:『其實我的理想,並非一定要成為一個多麼驚天動地的大作家。我只是想擁有一個穩定的家,寫一些自己喜歡的東西。不過多折騰,不攙和是非。結果去年家裡突發變故。一個人的命運有既定性和不可知性,就像一個有了既定軌跡的行星。』

    近一年來,生活發生變故的遲子建,作品仍不斷見諸文學刊物。如《北京文學》新推出的《中篇小說月報》中,即選發了她的中篇新作《酒鬼的魚鷹》。據最新消息,遲子建本月將推出新作,是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22萬字的《越過雲層的晴朗》。

責任編輯:張昭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