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機制變成本降市場大效益好 龍江糖業苦盡甘來
2003-04-25 09:00:58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4月25日電進入四月中旬,依安縣瑞雪糖業集團的機器仍運轉個不停。原料充足,產品旺銷,工人們加班加點,乾勁十足。

    這是黑龍江省制糖企業紅紅火火日子的一個縮影。過了多年苦日子的黑龍江省制糖企業衝出了逆境,走出了低谷,日子越過越甜。

    黑龍江省是國家食糖主產地之一,制糖業是黑龍江省的傳統產業。但是,由於包袱重、債務多、資金短缺、市場不好,上世紀九十年代,省制糖業一直是苦苦掙紮,省內32家糖廠普遍虧損。1999年,按照國家要求,制糖行業結構調整後,黑龍江省只剩6家糖廠開機生產,產量也僅能達到11.5萬噸。

    1999年起,省內的制糖企業積極進行改制、重組,大量民營資本注入這一行業。各糖廠紛紛摘掉『國字號』帽子,豎起『民營』和『股份制』的大旗。目前,黑龍江省的制糖企業共有15家。除紅興隆糖廠仍是『國字號』外,其餘企業經改制、重組後,全部成為民營企業和股份制公司。

    改制、重組為黑龍江省的制糖企業帶來了根本變化。

    一崗多人、人浮於事,過去各糖廠普遍存在。曾有一家糖廠僅副廠長便有10多位,人多『飯量』大,企業成本也就居高不下。改制後,人少了,成本也大幅降低,產品競爭力強了。

    2000年,溫州商人黃健峰,投資幾百萬元,租賃了原明水糖廠,成立明水富海制糖有限公司。2001年,賺回了500餘萬,把投入全部收回。之後,他又租賃了原肇州縣糖廠。以前,這兩家糖廠的管理人員共有300餘人,現在不足50人。

    2001年,我國南方甘蔗受災,當地食糖大幅度減產,當地食糖價格上漲為4500元/噸。利用這個機會,我省的糖廠狠狠地賺了一筆。有了『活錢』,企業手裡寬綽了,兌現農民的甜菜款『敞亮』了,有『閑錢』上設備、擴規模。

    近年來,優良甜菜品種得到大力推廣,紙筒育苗面積擴大。甜菜單產逐年提高。1999年以前,每噸食糖完稅成本為3200元左右;現在,每噸成本降至2400元左右。成本下降,產品的競爭力提高,獲利機會更多。

    我省食糖的主要銷區是東三省。1999年,糖業結構調整後,吉林和遼寧兩省的大部分糖廠退出,剩下的糖廠每年食糖產量僅有4萬餘噸,遠遠滿足不了當地的需要。我省制糖企業憑著地緣優勢趁機而入,全面佔領了當地市場。我省食糖產品以綿糖為主,產量佔全國的一半。依靠先進的工藝設備生產出的優質精幼砂糖更受市場歡迎,遠銷京津、廣東,國內知名飲料公司都用我省的精幼砂糖。

    2000 2001年制糖期,全省食糖產量22萬噸,實現利潤1.05億元;2001 2002年制糖期,全省食糖產量31萬噸,實現利潤7000萬元。2002 2003年制糖期,預計可產糖43萬噸……

責任編輯:超級管理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