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短期可就業長期能致富 伊春林業工人喜栽『民有林』
2003-05-04 13:40:18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伊春5月4日電今春,伊春5000林業工人於山上分得『承包田』:人均30畝。自此,他們徹底放下斧頭和鋸,在總計15萬畝的『承包田』內,栽上紅松、落葉松,憑此啟程奔小康。

    指著眼前的松林,林業工人王敏對記者說:『就憑這片林子,我和愛人就可短期就業,長期能致富。』

    王敏屬『轉崗分流』職工,1997年至1998年,他共造民有林450畝,栽落葉松15.77萬株,楊樹1萬株,再過八九年即可見效益。到那時,按目前市場最低價格計算,全部樹木的總價值可達100多萬元。

    不僅如此,王敏和下崗妻子每年還在林下栽培木耳3萬袋,年獲利1.5萬元;在林間溝塘養魚,年獲利1000多元;在林下栽植北藥五味子1萬多株,明年可獲利6000元。

    所謂『民有林』,是指林地所有權歸國家,林木所有權歸造林者的林子。事實上,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民營機制就已滲入到伊春森林培育當中,出現了以企業提供地塊苗木、個人出資出勞、3至5年收回為內容的自費造林。2000年,伊春以『民有林』取代『自費林』,到2002年底,全市『民有林』已發展至32萬畝,轉崗分流林業一線工人1.5萬人。

    去年12月初,伊春召集全市乾部座談,就未來18年內,伊春實現小康社會目標的出路問題展開討論。經認真分析當前形勢、審視自身條件及發展潛力,與會者得出一致結論:不發展『民有林』,伊春無法實現翻兩番。同時,伊春借鑒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做法,按照『家家有其山、戶戶有其林』的思路,把每個職工戶的發展規模控制在75畝至150畝之間。

    與王敏同在一個林場的分流務農職工張英善,今春也准備造『民有林』150畝。他給自己算了筆賬:栽150畝的落葉松,可成活25500株,15年後,按現在市場價格算,總價值在45萬元以上,憑這,他一家3口可提前3年實現小康目標。

    張英善告訴記者,今春苗木價高,前幾年幾分錢一株的苗木,現已漲至每株0.21元。盡管如此,他還是備足了買苗錢,甚至連僱人栽樹的錢也准備出來了。

責任編輯:超級管理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