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裝備業市場機遇來了 可龍江企業接不起拋來繡球
2003-05-14 10:42:40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哈爾濱5月14日電 市場的變化常常是在無法預料的一瞬間。昔日搶市場、爭合同,現在則完全變了樣。截至去年底,哈電站集團合同額已累計達140億元左右,今年1-3月份又新接訂單50億元,面對迅速膨脹的訂單,企業相對滯後的生產能力顯得日益窘迫。
  
  哈電站集團有關負責人稱,盡管經過數次大規模技術改造,企業年生產能力已經達到了800萬千瓦,與東電、上電形成三足鼎立之勢,但與其他兩家企業每年至少拿到的1000萬千瓦的訂單相比,我們的發展速度還是慢了些。
  
  此景並非在哈電站集團一家上演。在齊齊哈爾,中國第一重型機械集團公司甚至將2/3的合同拒之門外。目前,能夠承擔100噸以上軋機設計、制造的機械企業,國內只有一重和二重,因進口設備價格高昂,國內市場上的大型軋制設備幾乎全部由這兩家企業承擔。企業負責人在喜出望外之餘,面露難色:企業總體能力只能滿足市場對一重需求的1/3,久而久之,眼看到嘴的肥肉也會被競爭對手叼走的。
  
  市場向裝備企業拋出了誘人的『繡球』——國家電力建設總體發展目標要求,2010年電力裝機要達到6億千瓦,而目前僅為3.5億千瓦,據此推算,今後幾年平均裝機至少要達到3000萬千瓦。有關信息更是透露,今後兩年國內五大電力公司計劃裝機8000萬千瓦,發電設備制造行業面臨一個難得的市場契機,哈電站集團這樣的企業如果搶先一步接『球』,完全可以有一番作為。
  
  而近年來國內鋼鐵市場行情普遍看好,各鋼鐵企業紛紛新增或改造設備,使得一重這樣的機械制造企業如魚得水。
  
  眼見著一塊塊肥肉高懸,想一口吞下去,又唯恐能力不及,一時間難以消化。哈電站、一重內心充滿急迫。他們想法子,出對策,從加大技術改造力度,深化用工制度、分配制度改革,到加快主輔分離,都顯示出企業欲把公司做大做強、實現生產能力大跨躍的雄心壯志。他們更是把一個個『繡球』拋向了配套企業。
  
  對技術含量相對較低的零部件進行社會化、專業化采購,是企業集中精力做好核心產品的必然選擇。哈電站、一重集團這樣的企業也不例外。2002年,哈電站集團三大動力廠配套件采購總額8.61億元,其中省內采購2.15億元,佔25%,目前,這家企業在省內的協作廠家超過200家。紛至沓來的訂單愈發使企業『目光向外』,哈電站集團甚至准備將汽輪機的轉子、汽缸等產品的精加工也交由外協解決。
  
  從某種意義上說,哈電站、一重集團決定著眾多配套廠家的沈浮。配套廠家如果牽住裝備企業的衣襟,就可以借船出海,獲得可持續發展的機遇。哈電站集團的協作目錄上就有一系列這樣企業的名單,但是集團負責人在誠懇地表明了希望與省內配套企業合作的意願後,也露出一絲擔懮:外購最大的風險就在於如果一個配套廠家的一個配套件出了問題,整個機組就無法按期投入運行,後果十分嚴重。因此,企業在考慮對外采購、對外擴散時,對配套廠家各方面的能力要求也很高。
  
  看來,配套企業能否將『繡球』穩穩地接到手中,關鍵在於企業自身的競爭力。我省的裝備配套廠家在機制、管理、設備、人員、技術、質量等諸多方面與發達地區存在差距,這種差距是客觀存在的,我們必須正視它。配套企業要想謀求更大的發展,必須在這幾個環節上尋求突破。
  
  不久前,省經貿委發起一次重點裝備企業與地方配套企業對接會。令人不解的是,會期過半,哈爾濱、齊齊哈爾參會的32家配套企業就走了一半。那些煞費苦心牽線搭橋的政府官員們一臉無奈:要是在南方,企業早就蜂擁而至了,而我們的企業卻眼睜睜地看著家門口的商機溜走,這不能不讓人嘆息。
  
  心理學上有個定律,態度決定行動,如果你根本沒想去贏,那就絕對不可能贏。我省的裝備企業及其配套廠家或許可以從中悟出點什麼。

責任編輯:張昭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