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5月20日電自從采訪了這個小男孩,他那張蒼白的臉就像刀子一樣刻在記者的心上,揮之不去。尤為難以忘懷的是他那雙眼睛,無力,但充滿了對生的渴望。
14歲的東東是一個白血病患者。今年1月,當醫生為他確診時,東東已病情危重,隨時都有失去生命的可能。爸爸、媽媽揣著家裡僅有的1000元錢,從肇東農村來到了哈爾濱市兒童醫院。如今,他們已負債5萬多元。要治好東東的病,至少還得10萬元。對於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來說,這簡直就是天文數字。
東東偷偷地跑去跟醫生說:『阿姨,我的眼睛好,不近視,也不遠視,能不能把我的眼角膜賣了治病?』
醫生的眼圈紅了。東東媽媽的心碎了。誰來伸出援助之手?
東東的不幸深深地打動了兒童醫院的醫護人員。她們拿來吃的、穿的、用的,讓這個在死亡邊緣徘徊的小男孩感受到了人間真情。血液科副主任張為偉為東東墊上了2000元的醫藥費。她說,東東的治療效果非常好,不能眼見著孩子治到一半就停藥呀。
張為偉說,她們在工作中經常會碰到這樣需要幫助的孩子。甚至有的家長說回去取錢,就把可憐巴巴的孩子扔在了醫院,一去不回。她希望有專門的機構來募集善款,幫助那些陷於困境的孩子渡過難關。
兒童醫院內科總護士長閻麗臨床15年,對治不起病的患兒有著非同一般的感受。她說,有許多孩子因為付不起醫藥費不得不在治療中途就出院。也許他們只差幾百元或者幾千元錢就能治愈,但家長卻拿不出這筆錢。據了解,哈市兒童醫院建院幾十年來只得到過香港友好人士萬家麟先生捐贈的一筆善款。
近年來,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不斷完善,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多層次的醫療保障體系。這個體系主要有三道防線:一是以政府為主體的基本醫療保險;二是單位職工互助和商業醫療保險等補充醫療保障;慈善事業是第三道,也是最後一道保險,是許多困難家庭的最後希望。記者在采訪中發現,要實現這最後的希望依然任重而道遠。慈善機構囊中羞澀
記者向省慈善總會的工作人員詢問,像張東東這樣的情況能否得到資助?工作人員一臉無奈:不能。因為他們囊中羞澀。
省慈善總會1995年成立,事業發展的時間還不長。但是作為一項新興的公益事業,近些年,慈善事業從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政府救助資金的不足,對扶助弱勢群體、維護社會穩定起到了很大的幫助作用。我省慈善總會相繼組織了『一日捐』、『燭光工程』、『微笑列車』等活動。尤其是由美國一個慈善組織捐助的專門治療脣顎裂患者的『微笑列車』行動,目前已使2259名兒童重新綻放笑臉。
然而,我省的慈善事業仍然面臨著『無米下炊』的尷尬。記者從省慈善總會了解到,去年一年省慈善總會只得到了兩份捐贈:人民幣2000元和價值28930元的書包、文具。這對於廣大需要救助的貧困人群來說,無異於杯水車薪。他們對張東東愛莫能助也就不奇怪了。如果一個人捐出1元錢,10多萬人就是10多萬元,哈爾濱市有400多萬人口,那該是怎樣的一個數字!能挽救多少像東東這樣孩子的生命。
據了解,作為全國成立最早的慈善機構之一,上海市慈善基金會在長達8年的時間裡共募集資金5億多元,使27萬因為種種原因生活上遭受困難的上海市民得到了直接的幫助。上海市的慈善工作細致,透明度極強。在網上,人們可以申請捐贈,申請受助,甚至可以查到什麼時間,誰捐助的資金,用在了什麼地方以及受助人的資料等等。比較之下,我省的慈善事業要做的工作還有許多。給愛心一份『明白』
『你願意捐款幫助有困難的人嗎?』記者就這一問題詢問了近20人,他們的職業分別是企業家、教師、公務員、小學生和清潔工。他們異口同聲地表示:『我們願意捐款,沒有多,還有少,但我們要知道捐的錢是否真正用在了需要幫助的人身上。』
可見,我省並不是一片冰冷的土地。今年春天,我們遭遇的這場非典就是對人性的一場考驗。每天見諸報端的各種各樣的或多或少的捐助使人們再次體驗了愛的溫暖。他們願意捐助貧困的人,只不過想知道自己的錢用在了哪裡。
據了解,我國《捐贈法》明確規定,『受贈人接受捐贈後,應當向捐贈人出具合法、有效的收據,將受贈財產登記造冊,妥善保管。』由此可見,捐贈者不必擔心自己捐贈的錢物不知去向。如果捐贈錢物被挪做他用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我省的慈善總會成立時間較短,人員有限,很多工作尚未充分開展起來。但省慈善總會的工作人員表示,他們將努力讓更多的人了解慈善事業,讓更多的愛心得以實現,讓更多的東東得到救助。
『你給小苗澆上泉水,為了鮮花早日盛開。待到滿園飄起芳香,花兒會記住你的關懷。』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募捐箱上的這段話表達了捐助者與受助者共同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