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黑龍江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解決三農問題
2003-05-26 11:00:41 來源:中廣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中廣網哈爾濱5月26日電為什麼現在的黑龍江的農民可以放開膽子種糧食了,養牛、喂豬的積極性也空前高漲了?

    黑龍江省的實踐證明,解決『三農』問題,不能簡單地就事論事,從農業產業化入手解決問題的路子就對,思路對就會效果好,也會讓農民真切地感悟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真實含義。

    1999年底,時任黑龍江省省長的宋法棠剛從山東省來黑龍江任省長。他著手解決黑龍江省的『三農』問題時,一個喜懮慮參半的事實讓他牽腸掛肚:一邊是廣闊的黑土地肥得流油,一邊是農民種糧受窮,養牛喂豬不賺錢。結合山東的工作經驗,宋法棠帶著這些個問題深入到農村基層搞調研,經過深思熟慮,他最後向省委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這就是以推進農業產業化為目的,以"打綠色牌,走特色路"為旗幟,通過產業化拉長產業鏈,進而提昇農副產品的精細加工,改變黑龍江省的農副產品長期低水平營銷,農民受窮的問題。

    這個被省委常委會確定的黑龍江省農業發展戰略,核心就是超常規地發展農業產業化,通過產業化解決一直困擾黑龍江省農業發展相對滯後,『三農』問題突出的被動局面,後來這一戰略被列為省委重點推進項目。作為省委的重點推進的項目,宋法棠緊緊把它抓在手上,他的打法就是先抓龍頭企業,用『龍頭』說話,用『龍頭』推動。

    2年多過去了,一批重點圍繞糧食、鮮奶、豬肉等農副產品精細加工轉化的企業應運而生,它們的迅速成長和壯大過程凝聚著省委的心血,也滲透著宋法棠的智慧和關愛。一次次扶持性政策的出臺與引導,吸引了一批批過去賣原糧、賣原料的農字號企業轉軌變形,嶄露頭角;一次次的現場辦公,面對面地解決問題讓這些企業在資金、政策配套等各方面都得到實實在在幫助,讓企業家們真切地看到了省委省政府的決心,感受到了發展特色農業的前途,打綠色食品的甜頭。過去就是搞大豆加工的九三油脂廠,通過政策扶持迅速轉軌改型,從過去單純加工豆油改造成生產色拉油和出口豆粕,不光是大幅度增加了產品的附加值,企業利潤大幅增長,還因為產品出口創匯實力增強,使周圍農村的大豆種植面積不斷擴大,一大批農民的收入隨之水漲船高。大慶金鑼食品有限公司正是從黑龍江這個北大倉特殊優勢入手,通過加工出口肉制品,使農民的生豬不再愁賣,也使相當一批糧食就地得到轉化,一個金鑼公司一年就消化周圍三市五縣12。5億公斤糧食,3。5萬多戶的養豬專業戶不再為賣豬難而發愁。一個完達山乳業這幾年就培養了幾萬個養牛專業戶,而養一頭牛的收入就相當於種300畝地,幾萬農民因為有了完達山乳業而脫貧致富。

    農業產業鏈的拉長,一批相關行業也異乎尋常地得到發展,被宋法棠書記嬉稱之為『宋大米』的宋慶財,他的黑龍江金秋米業集團,每年將黑龍江數以萬噸的大米『送』到廣東、香港,也為黑龍江的大米在珠江三角州的落角立下了汗馬功勞,按照黑龍江省農委一位乾部的話說就是,人家賺錢是一回事,把咱們的大米推銷到南中國,而且創出了黑龍江大米的品牌更是件大事,這等於給我們許多農民打開了大米的銷路,過去一公斤大米就是2元多錢,可現在賣到七八元,甚至十幾元,就是因為有一批這樣的『送』大米企業。

    現在看黑龍江的農業產業化,不光是發現了一批『龍頭』企業風光無限,你還能看到由這些『龍頭』帶動起來的一批走產業化的『農』字號企業的雨後春筍,朝氣蓬勃;而黑龍江的大米、鮮奶、畜禽制品和大豆制品都因它們的綠色品牌而在全國名聲大震。

責任編輯:張昭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