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6月10日電題:十年九旱反思——生態保護降旱之根本
六合村,龍江縣杏山鄉一個平凡的小山村。兩年時間,小山村創造了一個全省奇跡:用5800畝耕地創出過去1.2萬畝耕地5倍的經濟效益。
奇跡是靠什麼創造的?答案是尊重自然規律,尊重經濟規律。由於生態破壞嚴重,農業生產條件惡劣,六合村過去10年的年人均收入只有320元;2001年因大旱絕產,甚至出現人均負收入1270元。痛定思痛,他們找到了問題根源:毀林毀草開出的瘠薄耕地,既破壞了生態,加劇了缺水,又因搶水造成好地賴地都沒種好,還白搭進不少新增的生產成本。於是,退出所有開荒地,造林4000畝、種草3500畝,恢復生態,涵養水源;改造餘下的好地———坡耕地確保坐水種能力,平川地全部實現噴灌,提高單位產出。
2002年春天,全村表決,一致通過:『高效作物,連片種植,規模經營,分戶管理,統一銷售』,五招並舉摘窮帽。路走對了,錢就來了———當年人均收入1500元。如今,小村山有樹、坡有草、田成方、林成網、路暢通、人心順、乾勁足。『預計3年後人均收入可達4000元。』乾部群眾信心十足。
尊重自然,生態抗旱是戰略根本
面對乾旱,六合村的戰略是『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更看重水資源的承載能力和生態環境的抗旱作用。
常言道,青山常在,綠水長流。良好的植被就像天然的儲水器,涵養水源、減少乾旱效果明顯。因缺水得名的拜泉縣,靠堅持不懈地植樹造林改善生態環境,森林覆蓋率高達40%,形成了獨特的小氣候,降雨明顯多於周邊。近幾年,我省西部連旱,但這裡卻始終有『旱象無旱災』,一片生機盎然。
然而,長期以來,我們忽略了對自然生態的尊重與合理利用。而這種不合理換來的是大自然對人類的懲罰。請看以下兩組數字:
上世紀60年代初到80年代末,我省耕地面積增加了2475萬畝,林地、草原、濕地面積卻減少了1380萬畝。大量毀林毀草、開荒種地造成生態環境惡化,水土流失嚴重。1949年?1975年,我省平均每年的受旱面積為421萬畝,1976年?2000年,這個數字則上昇為2945萬畝,為先前的7倍!截至目前,全省水土流失面積13.45萬平方公裡,佔全省總面積的30%。
專家指出,理論研究和現實證據都表明: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水土流失的日益嚴重,對我省近年的旱情加劇發展起了推波助瀾作用。
遺憾的是,盡管我們已經認識到,破壞生態會加劇旱情,但是,面對旱魔,全力抗爭的我們又在重復昨天的錯誤———地表沒水找地下,小井不行打大井,不顧生態平衡,只要能出水,就『抗旱有理』,哪怕是屬於子孫後代的深層地下水也在所不惜。
『就好比年收入1萬元的家庭非要消費1.5萬元,這樣的抗旱只能是越抗越旱。』越來越多的水利專家開始疾呼:『在維持生態平衡的前提下抗旱,刻不容緩;通過建設良好的生態環境抗旱,勢在必行。』
省水利廳農水處副處長林春和說,當前『為抗而抗』工作思路的確該變變了,因為受自然因素所致,在我省,抗旱防災必是持久戰,反復戰。因此,抗旱工作也必須立足長遠全局謀劃:摸清資源總量和承載能力底數,因地制宜確定各地農業用水的方針和抗旱規劃,再據此經濟抗旱:能保的保,該棄的棄,生態先行,綜合作業,『這纔是科學態度,明智之舉。』量水而行,適量精種更精彩
今天疲於抗旱的人們也許並不知曉,50年前,我們並不如此被動。
如今『十年九春旱』的松嫩平原,曾經水豐草美,鶴舞葦叢,鳥翔藍天,魚躍碧波,到70年代,全省近億畝播種面積因旱受災不到800萬畝。
進入新世紀,由於過度開荒,世界僅存的三塊黑土帶之一———松嫩平原超過一半的面積陷入旱魔之掌,達3000多萬畝;播種面積雖增加了3000多萬畝,但受旱面積擴大到36%以上,嚴重時超過半數;2001年因旱減產糧食54.42億公斤,造成經濟損失約53.66億元。在各類氣象災害造成的糧食損失中,旱災損失佔一半以上。
多種地多產糧多掙錢,這本無可厚非;但『量水而行,持續發展』也不是今天纔悟出的道理,面對水資源匱乏為經濟發展亮起的紅燈,我省農業結構調整之路該如何走的確值得深思。
『不顧資源承載能力,過度毀林、毀草開荒的錯誤不能再重現了。』采訪中,水利專家和農業專家異口同聲,水田開發過熱的教訓也被不斷提及。
據介紹,由於市場價格高,種植效益好,從1995年起,我省興起了水田開發熱,盡管當時有關權威根據資源情況提出我省的水稻宜種面積為1600萬畝。然而,在經濟利益驅動下,第二年就突破了這個數字,最多時達到2400萬畝。超量的後果不但造成生態環境的惡化,還因單產下降和投入增加而得不償失。具備100萬畝灌溉能力的呼蘭河流域,在硬上200萬畝稻田之後,出現斷流;和10年前相比,在富錦打井灌溉10?水田,所需費用竟翻了一番———取水深度增加了30米,而井口口徑長了2寸。
經濟賬也一目了然:超量發展,造成大面積低產,我省水稻平均畝產為410公斤,年總產102億公斤;按專家提出的1600萬畝合理面積生產,單產提高到500公斤不成問題,據此總產會減少20億公斤,按目前掌握的前三年市場平均價計算,將少掙22億元;同期,水稻畝均含稅成本為377.58元,少種800萬畝節省的成本投入卻高達30.2億元。
『事實證明,以量取勝已經過時了。在糧食供求關系和市場競爭均發生巨大變化的今天,質量和成本纔是市場競爭的精髓,實現效益最大化的根本出路。』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副站長劉喜說。
『與其廣種薄收,不如集中精力少種多產。』有關專家大膽提出:『我省是否還有必要種這麼多的耕地,能否在結構調整中步子再大一些,果敢退出劣質耕地,大量還林、還草、還濕,改善生態。既緩解賣糧壓力,又有能力精耕細作。畢竟,尊重自然規律,建設秀美山川,發展長效農業,纔是我省的根本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