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11日電擰開水龍頭,流出的竟是泛著刺鼻味道的鏽水,這種情況對於很多人來說並不陌生。去年年末,哈爾濱市衛生部門對自來水出廠水和市區管網末梢水監測合格率分別為99.09%、97.17%,而二次供水監測合格率為72.92%。也就是說,百姓喝不上乾淨水,主要原因是二次加壓供水污染嚴重。
二次供水設施七成不合格
日前,龍江環保世紀行采訪團到哈市道外區搪瓷小區、太平區新村街市港務局家屬區、南崗區友聯小區等居民住宅區檢查二次加壓水箱。在搪瓷小區,記者發現供300多戶居民飲水的水箱竟然設在昏暗潮濕的地下倉庫裡,水箱內壁鏽跡斑斑,物業公司經理拿不出專業隊伍的清洗卡。居民稱每次打開水龍頭都得放十多分鍾的黃水,燒開的水要經沈淀纔能喝。
據衛生監督部門統計,哈市現有二次供水設施1342處、水箱2754個。只有405處二次加壓供水設施符合法規標准,尚不足三分之一。有937處二次加壓供水設施存在飲水污染隱患,83處存在嚴重污染隱患。
二次供水污染已嚴重危害人們的健康。據衛生部門統計,1991年?2002年,哈市共發生二次加壓供水設施飲水污染事件142起,4438人發生腹瀉疾病。供水污染主要是地下室水箱和供水管線被污染造成的。
改造不合格的二次供水設施,迫在眉睫。
職能交叉管理混亂是根源
二次供水污染已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但哈市供水設施管理涉及到供水單位、負責二次加壓供水管理的物業供熱單位和產權單位,部門職能交叉,扯皮現象嚴重,難以形成合力。
目前供水單位的隸屬關系有三種:一是房地局所屬系統,約佔四分之一;二是小區物業管理部門,約佔四分之一;三是自有產權單位,約佔半數。由於房屋產權私有化已逐步取代了產權單位,造成責任主體缺位,管理權責不明確。特別是近幾年,新型住宅小區不斷增多,與之配套的物業公司也不斷增加,供水管理模式呈多樣化,二次供水設施沒有一個部門具體管理,改造基本處於無序狀態。
各部門也各有苦衷。衛生監督部門認為,有些建設單位受利益驅動,不報審或不按報審圖紙新建二次加壓供水設施,以致違規新建二次加壓供水設施的現象時有發生。他們既要監督自來水公司,又要監督諸多的二次供水單位,處於違規罰不得、監測沒有錢、停水辦不到、供水又違法的尷尬局面。
自來水供水集團說,入戶管道好多是建國前鋪設的,基本上已老化,要徹底改造要10多個億,而這部分不歸他們管理,資金籌集困難。
哈市物業供應集團負責人介紹,他們負責二次供水水箱665處,其中有370多處是地下水箱,十多處是地下蓄水池。去年,他們支付2000多萬元用於改造二次供水設施,目前經費匱乏,負擔重,面臨能否繼續管理下去的難題。
看來,要解決二次供水污染嚴重的問題,必須從改變供水體制入手。
改變體制立法約束方治本
哈市衛生局、水務局、供水集團、建設局等部門的管理者及有關專家一致認為,要改變自來水多頭管理的混亂現狀,就要改革現行的供水管理體制。
專家提出,應借鑒外省城市供水管理的成功經驗,結合哈市實際情況,建立新型供水管理體制。像煤氣、供電、電話、閉路電視一樣實行自來水供銷一條龍管理體系,將哈市現有的二次供水設施逐步納入至哈市自來水公司管理。或按現行房產管理體制,將社會產權單位納入市自來水公司管理,將房管局所屬產權單位及物業小區供水管理納入房管局統一管理,以實現行業社會化服務。
目前哈市承擔二次供水貯水容器清洗消毒服務的單位是政府指定的,僅有三家,相對壟斷不利貯水容器清洗。專家建議,要開放二次供水設施清洗消毒市場,凡具備相應資質的企業,經法定授權部門審查、批准後均可開展二次供水設施清洗消毒服務業務。
應本著誰付費誰受益的原則,將二次加壓供水的運行、管理成本費用納入水費中或單獨設立收費項目。亦可把改造經費納入城市建設總體規劃中,進行統籌管理。要建立相應的制約機制,未經衛生行政部門竣工驗收的建設項目不能投入使用,不得進入產權交易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