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訪三農話小康落實省委工作 農技推廣人員可否走向市場
2003-07-16 10:05:29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7月16日電解決『三農』問題,全面繁榮農村經濟,是黨的十六大確定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項重要任務。黑龍江省是農業大省,農業人口多達1800萬,佔總人口的47.3%,因此我省做好『三農』工作尤為重要。在最近召開的省委工作會議上,省委書記宋法棠要求各級各部門都要更加關注農村、關心農民、支持農業,把『三農』問題作為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實抓好。近些年來,隨著市場的不斷變化和政策的相應調整,歷史的和現實的問題交匯在一起,『三農』問題顯得錯綜復雜。日前本報記者到省內一些市縣采訪,觸『景』生情,寫了幾篇探討性報道,陸續在一、二版發表,旨在溝通情況,交流想法,引發思考,共議發展大計。

    農民是最講究眼見為實的,如這些年來推行的測土施肥,既減少了無效投入,還能大幅增加產量。農民看了非常信服,把農業科技推廣人員稱為『財神』。

    安達市農技推廣中心主任王志貴說,市農技中心經常接待來自十幾裡,甚至幾十裡外登門求教的農民。去年鄉裡開展科普之冬活動,『教室』太冷,農民竟自己背來燒柴取暖聽課。富錦市農技推廣中心主任麻晶莉,無論走進哪個村屯,都會有農民向她求教,親切地叫她『麻老師』。

    在鄉下,農技課比什麼活動都『叫座』。

    事出有因。近些年,農資市場比較混亂,產品真偽難辨。據介紹,目前市場上農藥有上百種,僅同一化學成分的農藥就有20多種,葉面肥多達300餘種,如何選擇、如何使用,農民實在離不開農技人員的具體指導。

    可以肯定地說,分布在全省各地的數千名農技推廣人員是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幫助廣大農民依靠科技脫貧致富奔小康的一支重要力量。

    目前,農技推廣部門是公益性事業單位,多數分縣(市)鄉(鎮)兩級管理、兩級開支。

    由於我省各地經濟狀況不同,農技人員工資、待遇也存在差距。經濟狀況好的,農技人員可以開滿工資,但事業經費普遍微乎其微,處於『有錢養兵,無錢打仗』的狀況。像安達市這樣經濟較好的地方,農技人員下鄉的差旅費也經常靠個人工資墊付,有的人已經攢了一二千元的票子,單位沒錢報銷。有的縣鄉(鎮)農技部門辦公室冬季取暖費都得自己去想辦法,工作積極性受到很大影響。

    經濟狀況不好的縣(市),農技人員就慘了。有的農技推廣中心主任對記者說:別說經費,就連工資都開不全。想啥的、乾啥的都有。怎麼管人家?就算能管住幾個,管得住人,管得住心嗎?一位老資格的中心主任對記者說:『市場經濟條件下,人明顯不如過去好管了。』

    有些地方,由於財政困難,精簡機構、裁減人員,鄉鎮七站八所合並,農機推廣四級網絡『網破、線斷』,有些地方一個鄉鎮只有三兩個農技推廣人員。

    另一方面,農技推廣部門畢竟是評職稱、吃『皇糧』的技術部門,橫向比,規定工資還較高。這就成為某些權力者安插親友的重災區。『領工資的不少,懂技術的不多,隊伍素質下降。這樣下去,今後怎麼辦呢?』采訪中,許多人都愁眉緊鎖。

    農業戰線需要這支隊伍,財政卻沒錢養這支隊伍。這是一個不可回避的緊迫問題。

    如何讓這支隊伍活起來,充分發揮其『第一生產力』作用?座談中,大家觀點不同,甚至針鋒相對。我們提出幾點建議,與大家交流:

    一是『保守療法』。即增加經費。差旅費、水電費、取暖費、試驗費、材料費、風險費,種子、化肥、汽油……處處得花錢。靠自掏腰包墊付,工作熱情勢必受到挫傷。這一點可想而知。

    二是機制改革。全員實行憑證准入制,清除非專業人員。全員競爭上崗,按崗付酬,目標管理,易崗易薪。這項改革可以杜絕人浮於事,還能節省人頭費,但難度很大,必須自上而下強制執行。否則,無法衝破地方阻力。

    三是體制改革。有兩種選擇:第一種選擇,『活一塊、死一塊』,即管好公益性,確保經費;放開經營性,將一部分農技人員推向市場,自食其力。將節省下來的事業經費投入到公益性隊伍。第二種選擇,把農技推廣人員全部推向市場,實行目標管理,企業化運作。政府定額補貼,企業有償服務(技貿結合)。每年以廣大農民是否滿意為政府裁決依據。農民滿意,繼續留用,給予補貼;不滿意,另聘企業能人。有意給農民造成傷害(服務不到位、經銷偽劣農資等),追究企業法人經濟和法律責任。當然,這需要建立嚴密的監督、制約機制,防止其只要企業效益,不要社會效益。

    座談中,大家對上述三點反響不一:對第一種『保守療法』,農技人員普遍認為可行,但『縣官兒』們普遍搖頭:『增加經費,哪有錢呀?』。對第二種機制改革,大家認為確實必要,但操作難度太大,誰肯率先『動刀』呢?對第三種體制改革,農技人員普遍反對,認為風險太大,且國外尚無先例,但有的『縣官兒』認為,這一步肯定要走,只是時機還未成熟。

    改革之路需要大家探索,可能遇到風險,甚至挫折。但這是解決問題的惟一出路。

責任編輯:超級管理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