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7月25日電 719日,『大學生就業周』圓滿結束,600家用人單位現場招賢,入場大學生達2.4萬人,意向性簽約1.8萬人次。回頭再看『就業周』,哈市人纔供求凸現出『兩多』與『兩少』。
本次『大學生就業周』中,共有600家用人單位招賢。然而,在統計中記者發現,600家中96%%的用人單位是企業。在人纔供過於求的今天,給一些企業的用人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選擇空間,但空間大了,『架子』也大了。在六天的現場招聘中,沒有一家企業單位打出『有養老保險』的招牌,倒是許多大學生的擇業觀念令業內人士欣慰。
有養老保險單位少
『就業周』中,三資、股份制、集體、民營企業佔招賢單位的九成,但沒有一家主動承諾給大學生『養老、醫療』等待遇,30家國有單位也都如此。16日,記者在地段街招聘現場采訪時,一家國有企業人事部部長道出了大家的心聲:現在大學生太多了,這個要求『養老保險』,企業就招那個不要養老保險的,反正人纔多得是。
哈市人纔市場一位人士說,他曾給一些企業出『主意』,800元一個月的工資可以降到600元,然後給保『養老保險』,這樣,求職人員肯定會選擇600元加『養老保險』的工資待遇。他的建議曾得到過一些企業老板的認同,但同時,這些老板又說,給合同工買『養老保險』,單位還得出個人管理,這裡外一算,差不多。況且,現在參保自願,何必自找『疲勞』呢!
合同鑒證的單位少
簽定勞動合同後,再到人事部門進行『合同鑒證』,等於給求職者上了『雙保險』。可記者在跟蹤『就業周』中面試合格的5位大學生求職者時發現,只有1位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後辦理了『合同鑒證』,用人單位是一家事業單位,而且還是求職者主動要求的。
目前,哈市用人單位收求職者抵押金、培訓費的現象極為普遍。合同鑒證可以『找出』勞動(務)合同中不合理的地方,讓合同更加公正。
哈市人纔交流中心一位人士說,平時到中心合同鑒證處辦理『合同鑒證』的企業寥寥無幾。加強企業用工合法化管理工作迫在眉睫。
先就業的大學生多
本次『大學生就業周』,大學生擇業觀念變化特別明顯。今年剛畢業於東北農業大學的彭曉龍說,他雖然學的專業『工商管理』雖然挺熱,可現在的用人單位多要求求職者有經驗,『自己沒經驗就不能硬往上「擠」。其實這也給自己提了個醒。』曉龍說,找個工作先乾著,然後再圖『跳躍』。14日當天,曉龍在『東方餃子王』選了個『餐飲管理人員』職位,他希望能在一線鍛煉鍛煉自己。
參加『就業周』的許多大學生都認為,先放下學生氣,肯低頭不怕苦,對自己未來的發展是有好處的。
重『質量』的大學生多
招辦公室文員,其實就是掃掃地,倒倒水。用人單位這樣的招聘方式,包括大學生在內,每位求職者都會很失望。對崗位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在此次『大學生就業周』體現得特別明顯。15日,在撫順街人纔市場,1999年畢業於哈理工大學的小陳就『上了當』。他當日看好了一家用人單位招聘的『機電技師』,經過面試、筆試後,18日正式上崗,可上崗後,領導竟讓他先當車組跟班。小陳聘的是『機電技師』,可實際卻乾普通工人的活。
『這樣太浪費人纔了。』哈市一位人纔專家認為,什麼崗位就應該招什麼人纔,招聘崗位質量低、水份大,從長遠意義上說,對用工單位發展不利。同時,用人單位在招聘時,人事部門應該嘗試建立一種能審核其招聘崗位『含職量』的認定機制,讓更多的招聘崗位趨於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