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8月6日電2001年開始在全國范圍進行的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實驗,用國家課程標准取代沿用了幾十年的教學大綱,從過去的講授型學習,轉變為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黑龍江省大慶市薩爾圖區和寧安市被確定為課程改革國家級示范區,去年秋季,哈爾濱市南崗區小學一年級和阿城市小學、初中一年級開始進入課程改革實驗區。
課程 整合義務教育課程 門類和課時比例
黑龍江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處長牧童說,這次課程改革的主要內容是:整體設置九年一貫制的義務教育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改變現行課程結構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缺乏整合的問題;設置綜合課程,體現課程結構綜合性、均衡性、選擇性。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及現代社會的聯系;改革現行課程管理體制,增強課程的地方適應性。
小學階段的新課程以綜合課程為主。小學低年級開設語文、數學、體育、藝術(或音樂美術)、品德與生活等課程;中高年級增加科學、外語、品德與社會、綜合實踐活動等課程。
初中階段開始分科教學,增設選修課程,同時與綜合課程相結合。主要包括語文、數學、外語、科學(物理、化學、生物)、歷史與社會(或者地理)、體育與健康、藝術、思想品德、綜合實踐等。積極倡導選擇綜合課程。
高中則以分科課程為主,試行學分制管理。在開設必修課的同時,設置多種多樣的選修課。開設技術類課程。我省高中課程改革將從2005年開始。
教材 萬人同讀一本 教科書現象淡出
據省教育廳副廳長孟凡傑介紹,新課改把教學過程中的學習目標和教學目標確定為6大項———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從而改變過去『植根』在廣大教師中『教教材』的教育手段,不再是老師教教材,學生學教材,而多以老師自身儲備的知識,引用的資料、多年積累的經驗以及老師與學生的交流、交往、課堂互動、思想碰撞、共同的體驗等等代之。
據悉,目前,哈市約150萬名中小學生使用的教材仍是10年前編定的,從今年秋季起,將有20餘萬名中小學生幸運地使用上『面孔』全新、形式生動活潑的新教材。因課程設置由原來的國家管理改為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管理,各地區同一年級學生學同一本書的現象將逐漸淡出。哈市自編的《走進哈爾濱》將成為新教材,走進哈爾濱市各中小學。
教學 鼓勵學生 向個性化發展
在每個人的記憶中,課堂教學都是教師站在高高的講臺上講解教材,學生記筆記、注意聽講是最基本的要求。而在課改的實驗學校,上課鈴一響,教師們拿出的可能不是粉筆、不是考試卷子,而是各種各樣的小禮物、小玩具,甚至還有五顏六色的圖片和模型。學生們從家裡帶來了大白菜、大蘿卜、西紅柿、苹果、鮮橙等等,不但可以用來學習,而且還可以親自品嘗。
新課改要求老師把學生當成教學主體,調動學生積極性,注意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長,尊重學生的學習權力和特長,建立平等、互助、尊重的師生關系。將針對學生的智力類型和不同的學習方法,因纔施教,鼓勵學生向個性化發展。
評價 關注個體差異 和發展的不同需求
作為課改試點的寧安小學,今年期末考試後學生成長檔案袋悄然變了臉,老師給學生的評語多是激勵、希望,沒有批評的語言。學校從尊重學生、關愛學生,保護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注重其個性發展和變化出發,對學生的評價不僅關注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發展學生的多方面潛能。
據介紹,在新的課程中,評價的功能不再僅僅是甄別和選拔,而是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以及發展的不同需求,促進每一個學生發展。不僅關注結果,還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態度,尤其是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評價的方法也多種多樣,不僅有書面作業,還有行為觀察、問題探討、情境測驗、成長記錄等。
暑期過後,黑龍江省又將有73個地市的中小學進入課改試驗區。特別是哈爾濱市,將在市區所有中小學全面啟動新課程改革。課改正在成為人們的熱門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