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大興安嶺鄂倫春族兄弟在黨的關懷下茁壯成長
2003-08-11 15:00:31 來源:大興安嶺政府網站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8月11日電滄桑巨變50年,日新月異半世紀。半個世紀前,游獵興安嶺的鄂倫春民族,身披野獸皮,過著原始人的生活;50年後,在黨和政府的哺育下,走出山林的獵手們,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創造了一片新的天地。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社會事業等得到了飛速發展。鄂倫春族與其他民族一同走進了新時代。

    十八站和白銀納是大興安嶺地區惟一的兩個鄂倫春民族鄉。當年,鄂族人民身居山林,以樺樹皮為房,以獸皮為衣,缺衣少藥,有病得不到醫治,世世代代過著原始人類的生活。特別在解放前,反動統治階級和日本帝國主義,對鄂倫春人實行野蠻的種族歧視政策,受盡了殘酷的壓迫。為了拯救這個弱小民族,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1953年走出大森林下山定居,從原始社會一步跨入社會主義社會。時至今日,鄂倫春族人民歷經以農和狩獵業、林業生產、農業和多種經營三次大的產業結構調整,人口由最初的600多人,發展到1044人。白銀納、十八站鄂族村民年人均收入達到2000餘元。在政治和政權建設上,鄂族享受到了與其他民族一樣的民主權利。從眾多的鄂族優秀分子中可以看到,不僅有黨的十六大代表,且兩鄉的各級人大代表就達15名,其中縣人大代表3名,省人大代表1名。兩個鄉政府鄉長均為鄂倫春族,副鄉長有1人為鄂族。白銀納和十八站兩個民族鄉的鄂族乾部配制分別佔政府編制總數的23%和32%。

    民族經濟由過去的年收入幾百元增加到2000餘元。從1996年起行署、林管局每年為兩鄉撥付50萬元用於建設,並將鄂族生產方針向『以農為主、多種經營、全面發展』方向調整。呼瑪、塔河兩縣和十八站局在土地使用、交通運輸、稅收、信貸等方面又給予了一定的政策,以此支持鄂族從事農業生產、發展經濟。如今幾經產業結構調整和科技進入農業生產,由他們自己親手種植的小麥、大豆:等大田作物,已多年獲:得好的收成。2002年白:銀納鄂族村種植面積4328畝,農業實現產值25萬元;十八站鄂族村種植面積3300畝,產值29萬元。同時,在上級各部門的扶持下,養殖業迅速興起,並在經濟中佔有了一定的比重。到2002年底,白銀納鄂族村民養絨山羊646只,豬56頭,馬10匹,木耳段10萬段;十八站鄉鄂族村民養羊600多只,豬85頭,木耳段10萬段。目前兩鄉不僅手工藝品形成了快速發展之勢,而且養鹿場、『鄂倫春風情園』等帶動了旅游業的發展。

責任編輯:超級管理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