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8月12日電 陷入困境的黑龍江省巴彥縣供銷社,圍繞生豬產業、食用菌、山產品等項目,組建了8個為農戶和龍頭企業搭橋服務的『農合會』(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僅用1年多時間,使這些供銷社重現生機,還解除了1億多元債務,減員1500多人。
2002年以前,巴彥縣供銷系統有獨立核算單位27個,注冊人員3000餘人,資產淨值470萬元,而包袱近億元。各供銷社經營管理混亂,除了窪興和西集兩個鄉鎮供銷社勉強維持外,其它供銷社已無生機,職工人心渙散,上訪事件不斷,去年上訪就達2000多人次。
『有為纔有活路』,本著這一原則,在哈爾濱市供銷社和巴彥縣政府的支持下,巴彥供銷社從去年4月開始了破舊企減債減員,立新企建『農合會』。配合減員減債,他們利用供銷社網絡,在不許經營虧損的前提下,聘能人組建 『農合會』, 『農合會』是自我發展,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法人結構企業。他們吸收的 800多名會員,主要是養殖大戶、特色產業大戶、農技人員等,他們與各專業協會合作,爭取共同發展機會。去年『農合會』協助養豬協會組織了10餘次培訓,有1000多人參加,組織專業人員下鄉為豬看病100餘次。在提供這些服務時,『農合會』組織供銷社及專業合作社進行飼料供應、生豬的銷售和運輸,並與加工企業簽訂購銷合同,減少了農戶生產銷售中間環節的費用。
連鎖經營是『農合會』另一特長。去年他們在8個鄉鎮設立的化肥連鎖經營店,作出了『不售一粒假肥、不賣一滴假農藥』的承諾,連鎖銷售化肥30多個品種、15000多噸,保證了農民生產所需,自身也獲得了利潤。
從供銷社脫胎出來的『農合會』,提高了農民組織化生產的程度,在為『三農』服務中找到了生存之路。這一做法,得到了哈市供銷社的肯定,並在哈市供銷社系統中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