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牡丹江9月18日電曾經位居全省『九龍』之首、十強縣第一名的海林市,扛著『龍江第一縣』的美譽僅僅榮耀了幾年,便停住了腳步。去年,海林被擠出全省十強。痛定思痛,海林開始了跨越發展的起步,目標是五到八年重振雄風。
自揭家丑
海林8月底召開市委全委擴大會議,與會的300多名黨政乾部和企業負責人照例拿到一張海林市與其他市縣的發展對照表。差距有多大,一目了然。市委書記的工作報告單刀直入,分析原因,提出對策。
海林的市情被做成專題片,在電視上連續播放了10天:2002年海林GDP列全省第15位,年均發展速度排在第30位;全口徑財政收入由全省縣級市第1位跌至第8位;十年平均增速為0.7%,列全省倒數第3位;城鎮居民收入列牡丹江六縣市倒數第一,農民收入不及呼瑪、嘉蔭等小縣……
海林被震撼了。
事在人為
招商引資、上大項目,被海林人看作加快發展的突破口。為引來客商,日常的會議可以改期,客商走到哪裡,領導就能跟到哪裡。海林市甚至以文件的形式,明確規定每個市級領導都要包產業、有項目,每年必須獨立抓成千萬元以上大項目1 3個。現場辦公,一事一議,跟蹤問效,成了領導乾部的工作常態。
在用人上,海林市以發展論英雄,把懂市場、善經營的乾部,派到經濟工作的前沿。
牡丹江市『十佳公僕』、海林市水務局局長谷德友說,他現在的主要身份是海林水能水利開發的負責人,就管水電站建設一件事。海林蘊藏著全省一半的水能資源,這件事做好了,海林的稅收將增加幾個億。
市委市政府一些主要部門的一把手,也被派到開發區、項目辦等機構,集中精力抓經濟工作。
築巢引鳳
今年海林市的『兩會』,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每人都多了10個專用信封,他們每人每年都可以提出10個環境不良的問題和兩條建議,由市委書記和紀委書記親自受理。目前已收到回信44封,意見和建議104條。
他們還成立了海林市企業服務中心,中心通過領辦、代辦、承諾限期辦結等方式,實行重點服務,降低了企業商務成本。在海林,不論本地企業還是外來投資者都知道,執法部門到企業檢查、收費,必須有海林市企業服務中心的許可,否則可以拒絕。企業服務中心運行7個月,已有21個職能部門進駐中心直接為企業服務。
許多外來投資者都感到,海林是投資環境最好的城市,他們說,『在這裡,只需要一門心思搞經營,其他什麼事情都不用費心。』打造平臺
海林市抓住中心城市發展空間有限,一些大企業、大集團紛紛搶佔市場、擴張規模的有利契機,發揮區位優勢,把開發區作為海林的希望和未來,全力打造帶動全市、輻射全省、延伸邊境的投資熱土和發展平臺。
去年4月,經省政府批准成立的海林生態農業開發區,不斷調整定位,借鑒其他開發區的經驗,出臺最優惠的政策。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劉興利說,通過幾年的努力,開發區最終達到9平方公裡,再造一個海林市,成為拉動海林乃至牡丹江經濟的重要的新增長點。
開發區按現代化、花園式城市新區進行規劃,短短一年時間,已完成了258公頃核心區的基礎設施建設,達到『七通一平』。引進了青島星光、溫州成功、香港萬順昌、省醫藥設計院等7戶大企業、大集團,總投資9600萬元。
持續發展
海林市今年被批准為國家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他們正著手以人大決議的形式,把可持續發展戰略確定下來。他們緊緊圍繞資源的開發、保護和利用,構築新產業,闢建新財源。海林市有大小河流144條,流域面積近1萬平方公裡,僅橫貫全境的海浪河,落差就達500米,水量和水能資源極為豐富,蘊藏總量達559.4萬千瓦。按照水力發電、旅游觀光、冷水養殖三位一體的定位,實施『三三制』開發戰略,用8年時間建成總裝機186萬千萬的23個水電站和林海供水工程,年純增稅收2.7億元。目前,投資上億元的雙橋、釣魚臺、紅旗三座電站,已完成論證審批手續,近期將動工興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