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9月28日電 哈爾濱市古梨園(原宏偉公園)開放式改造建設經過兩個多月的緊張施工,於國慶節前勝利竣工並以嶄新的面貌正式向群眾開放。
古梨園前身太平區苗圃,是1959年由市園林處所屬種苗場轉交太平區建設科後成立的。當時苗圃以種植經濟樹種為主,栽植有山梨樹、山楂樹、葡萄等各類喬灌木3萬餘株。1989年7月,市政府批准太平區將苗圃改建為對外開放式公園。經過5年建設,於1994年10月8日對外開放,當時命名為宏偉公園。公園佔地面積9.9公頃,生態條件優越,生長有30餘種樹木共計2.56萬餘株。其中一株屬黑龍江珍稀樹種的野梨樹,據傳為1920年張作霖擔任東三省巡閱時到中東鐵路護路軍巡閱時所栽,樹齡已有117年,胸徑達70厘米,樹形優美,枝繁葉茂,冠蓋面積達300餘平方米,遠望猶如一把橕開的巨型綠傘,春暖花開之季又恰似銀裝素裹的一座雪山。該樹於1994年被市綠化委評定為我市第51號古樹名木,在全市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2003年,是哈爾濱市全面創建生態型園林城市的第一年。太平區委、區政府為了更好地推進這項工作,為廣大人民群眾創造更加優美、更加廣闊的休閑娛樂空間,在市政府的支持下,決定投巨資對公園進行開放式改造。他們多次邀請園林、園藝、旅游、歷史、環境藝術方面的多位專家學者,從園林植物、園林景觀、園林小品等規劃設計和增強文化內涵等各個方面反復進行研討論證後,確定了『以人為本,貼近百姓生活』的規劃原則,並同時明確了『民族、古典、生態』三項總體建設思路。建設方案幾易其稿最終敲定後,經過嚴格的招投標程序,公園的開放式改造工作於7月10日正式啟動建設。
改造工程啟動後,在廣大工程建設人員的共同努力下,克服了時間緊、任務重、雨季誤工等各種實際困難,在規定時間內按計劃圓滿完成了各項建設任務。此次改造,新建園路20336平方米,完成廣場鋪裝12223平方米;新建古典式園林建築10處,新建園林雕塑、小品30處,新建石桌、石凳、仿木長椅45套;對原有3座景亭、兩座拱橋和公園管理公辦室進行了古典式裝修,對6000平方米的人工湖進行了防滲處理,並安裝了600延長米的仿漢白玉圍欄;新植山梨樹132株,植綠籬2772平方米,鋪草坪47500平方米,栽花29000株。
改造後的古梨園按功能可劃分為正門廣場、童趣園、文苑、梨苑、剪形植物區、臨水活動區、聞鶯廊、特色林區、西門廣場、靜谷和文體活動區共11個大的區域,含各類景觀40餘處。正門廣場的標志性假山盈縮高山流水,秀麗多姿;影壁牆古風盎然,障景生情;繞步景壁牆之後,撲面青山碧水,亭榭浮秀,別有洞天;文苑內孔像莊嚴,日晷映日,一片儒香雅致;梨苑內古梨挺拔多姿,攜古式牌樓相映生輝;特色林區內既可沿小徑穿梭丁香叢中,又可在奇樹園賞臥龍榆、姊妹樹、連理枝千姿百態,在醉林望景遐思;聞鶯廊下眾老者盡享鳥趣,靜谷內恍若世外桃源;臨天籟亭靜聽鳥鳴流水,登覽翠亭盡收園內美景……一路行來,移步換景,令人目不遐接,流連忘返,心曠神怡;各種即情應景的匾額楹聯、雕塑小品更讓人體會到一種濃厚的文化氛圍。如今的古梨園,是充滿了古典園林風格,文化內涵豐富,園林植物、園林建築、園林水景、園林雕塑、園林小品搭配合理、協調統一,融觀賞性、知識性、趣味性於一體,獨具特色的一道靚麗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