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8日電我國第一個俄羅斯民族村在黑龍江遜克縣誕生。該村坐落在黑龍江遜克縣的中俄邊境線上,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村落。全村900多人中,有俄羅斯血統的佔了一半。在整個黑龍江南岸俄羅斯後裔如此集中的地方僅此一處。因為與一江之隔的俄羅斯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這個村子每年都吸引了很多外國和國內的學者、游客來這裡研討、觀光。據了解,在邊疆村居住的俄羅斯族人多數為俄羅斯第二代後裔。
去年,遜克縣政府對該村原俄羅斯族及其後裔戶口為漢族的,經個人申請已全部更改為俄羅斯族。遜克縣俄羅斯民族村原為邊疆鎮邊疆村,經遜克縣政府批准更改為俄羅斯民族村。
據村裡的老人講,村子真正的名稱叫做『小丁子』,是因一個名叫吳雙丁的人而來的。吳雙丁是小丁子村的第一個村民。
與小丁子村隔江相望的是俄羅斯阿穆爾州的波亞爾克沃鎮,兩岸雞犬相聞。史料記載,早在1848年,遜克縣邊境居民就可與俄羅斯邊民自由往來貿易。1914年到1924年的10年間,兩岸邊民的貿易往來進入高潮階段。許多當地人和闖關東的內地人都通過小丁子村與俄方邊民貿易往來,有的乾脆就搬到對岸去做生意,在俄羅斯娶妻生子,過起了小日子。
據村內老人介紹,當年俄羅斯由於戰爭原因使得許多邊境村子只剩下了婦女和老弱病殘。而小丁子村的情況正好是男多女少,於是,一些俄羅斯女子為躲避戰亂來到小丁子村,與當地闖關東的光棍漢結合並在這裡繁衍生息下來。再加上原先在對岸做生意,攜妻帶子返回小丁子村的生意人,使小丁子村日漸繁榮起來,並形成了中俄兩種文化相交融的獨特文化底蘊。由此產生了目前獨特的俄羅斯民族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