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10月14日電接到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的錄取通知書,19歲的劉雨芙高興地跳了起來。在今年高考中,出身於中醫世家的她只考了406分,而該校本科錄取分數線則是418分。但是她自幼耳濡目染,不僅喜愛中醫,而且通曉針灸、推拿。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組成的專家組對劉雨芙進行筆試、面試和技能測試後認為,她的實踐技能已達到該大學針灸推拿系一般本科畢業生水平,理論知識接近大學二年級學生水平。自主招生政策讓劉雨芙幸運地跨過了以『高考分數定生死』的門檻。
『自主』呼喚『劉雨芙』
『像劉雨芙這樣的人纔還是太少了、太少!』這是記者采訪時,許多教育界人士的共同看法。據了解,今年符合各高校自主招生報名條件的考生只有260人左右,在自主招生錄取的116名考生中,實際上只有18人是單科成績優秀或有特殊纔能的考生,其餘均為藝術、體育特長生。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生源不足是自主招生不火的重要因素之一。自主招生向傳統的教育觀念提出了新的挑戰。
『讓孩子讀最好的中學是今後考上大學,特別是名牌大學的保障;懷揣名牌大學的畢業證,纔能找到好工作』———如此邏輯成為許多家長的共識。素質教育推行了多年,但家長們仍然看重的是分數。現在,學校強調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強調個性化發展,轟轟烈烈地進行課改,減輕學生負擔,但是學校的一番努力家長似乎並不領情,仍在給孩子加班加點地補課。據哈市十七中學學生家長吳諍反映,孩子班上有一半以上的學生晚上在外補課,理由是學校老師講的內容『不夠』,補課是為了增加孩子在中考和高考中的競爭力。
狹隘的特長觀亟待突破
提起特長,大多被采訪的家長都是狹隘地理解為藝術特長和體育特長。據有關部門的調查,每100個孩子裡就有37個孩子在學鋼琴、電子琴等樂器。家長們坦言,讓孩子學各種樂器,並不想讓孩子以此為生計或在藝體方面有突出發展,只是為將來昇學增加砝碼。因此今年的自主招生中藝體特長生生源相對多於其他學科的特長生。還有些家長忽視對學生自然學科、動手能力和發明創新能力的培養。比如,每年寒暑假,學校要求學生們搞科技小發明,小制作,但實際上真正由學生自己動手做的很少,基本都是由家長代勞。長此以往,青少年的科學想象力和創新能力受到遏制。
『自主』為特長生打開高校門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從根本上解決特殊纔能人纔匱乏的問題,並非一朝一夕之功,還有許多艱苦細致的工作要做。有關人士指出,高考被視為基礎教育的指揮棒,現在這個指揮棒已經向社會發出了信號,只要學生有特長,無論是在藝體方面或是自然科學等方面,都不會被埋沒,均有昇入大學進一步深造的機會。現在學校和家長必須轉變觀念,加強對學生個性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讓學生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培養出更多的劉雨芙,為自主招生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源,讓自主招生這項好政策發揮更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