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10月20日電 20日出版的《黑龍江日報》文化版采寫了鄂倫春文化研究學者關小雲的故事。
文章寫道,山水相依、風光秀美的巍巍興安嶺山麓,有兩個民族鄉『十八站』、『白銀納』,早在1990年至今的十餘年間一直活躍著一個女人的身影,奔波於兩個民族鄉,拜訪十幾位老薩滿,采集民間文化,她就是鄂倫春族學者關小雲。
在采訪關小雲之前,好多次她都被當作鄂倫春文化研究的學者而提起,翻看著那本本行文流暢,文風豪放而又嚴謹的著作,記者早已斷定,這個漁獵民族鄂倫春人的女兒,一定性格開朗、堅毅,果然,電話那邊傳來的是朗朗的笑聲,爽快的言語……
關小雲出生在呼瑪河旁一個鄂倫春人居住的塔河縣。父親是鄂倫春人定居後的第一代醫生,8歲之前她擁有著幸福的童年,然而隨著母親的去世,她也過早地體會到了生活的艱難,她說鄂倫春人性格豁達、樂觀,雖然肩負生活的重擔,照顧著弟弟,但學習成績一直很優異。1987年她擔任了十八站鄉副鄉長,也正是從那時開始,她認識到搶救鄂倫春文化的重要。
鄂倫春族沒有自己的文字,而隨著社會的發展,鄂倫春族文化也流失太快。那時,關小雲經常接待國內外的專家學者,為他們做翻譯。他們有的研究語言,有的研究薩滿,很多學者比他們本民族的人都了解鄂倫春的文化,這對於她觸動很大,鄂倫春人應該更有責任研究本民族的文化。盡管關小雲後來又擔任塔河縣政協文史辦副主任、民族宗教局局長等職務,但對於鄂倫春民間文化的搶救她卻一直沒有間斷。因為是『業餘』研究,一沒經費、二沒時間。她每天晚上堅持一定要工作兩個小時,早晨5時起床工作一個半小時,自費買相機留作圖片的記錄。
作為民族宗教局局長,關小雲既有從事民間文化研究的便利,同時也遭受別人的很多責備與白眼。盡管這樣關小雲並沒有動搖信念。
為了克服困難,多年來,關小雲和老薩滿交朋友,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困難,沒錢看病的,她出錢來醫,沒錢買糧的,她拿米送面,她同時也對他們進行開導……無償的付出感動了很多老人,老薩滿孟金福動情地對關小雲說:我不想把有關薩滿的事帶進棺材,我知道的都告訴你。
為了使鄂倫春文化走出山林,走向世界,1992年至1993年10月,關小雲協助中央電視臺拍攝了《最後的山神》,在國內外播出後反響強烈,獲得了國際『亞廣聯』電視大獎。十餘年來關小雲出版了《鄂倫春族風俗概覽》和《大興安嶺鄂倫春》兩部專著,合著的《鄂倫春族薩滿教調查》成為國家『九五』重點圖書項目。在北方十五省市自治區的社會科學評獎中獲『優秀圖書獎』。作為鄂倫春人的女兒,關小雲很謙虛地說只是為自己的民族作了一點點的事。每每有學者朋友問道:你們鄂倫春文化還會延續多久?五年、十年還是二十年?她都心情復雜,因為她知道,父輩們還朗朗上口的民歌已少有人唱,獸皮、刺繡、樺樹皮制品更是越來越少……文化的消逝不可逆轉,但自己還不願面對這樣的現實。關小雲是一個閑不住的人,寫作已成為釋放自己的一種方式,她說以後還會用更廣泛的題材再現自己的民族,或許會寫一個以鄂倫春人生活為內容的劇本,她用自己的形式定格鄂倫春人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