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10月24日電 在黑龍江一些農村中小學的教學實踐基地,記者看到玉米抽穗,谷子飄香,花果滿園,雞鴨成群,三三兩兩的學生『點綴』其間,和學習加減乘除法一樣學習打理這些瓜菜莊稼。作為農村學生的『必修課』,這些學校實踐基地辦得好壞,也成為評判學校『教學質量』的重要指標。24日的中國河南網報道了黑龍江省農村學校的情況。
為了尋找出路,從上世紀80年代初,黑龍江農村基礎教育就開始了『突圍』行動,嘗試著把農村基礎教育與農業科研、生產實踐結合起來,把農村基礎教育與農村職業教育、農村成人教育的資源整合起來,這也即是教育界所稱的『農科教』結合和『三教』統籌。
跳出『越學越懶,越學越笨,越學越傻』怪圈
『就黑龍江而言,目前只有20%左右的農村學生有機會在完成義務教育之後昇入高中繼續深造,也就是說,80%的孩子要留在農村或者進入城市就業。』長期從事農村教育工作的黑龍江省教育廳副廳長孟凡傑列舉了這樣兩個數字。
在農村,只有少數學習成績好的農村孩子纔能上高中、考大學,大部分農村孩子在讀初中時因跟不上或成績平平,在家長眼裡是『越學越懶,越學越笨,越學越傻』,有的家長乾脆讓孩子輟學。
農村基礎教育到底該怎麼辦?怎樣纔能為80%的農家子弟找到生存發展之路?孟凡傑說,把這80%的孩子簡單地推向社會必然會帶來很多的問題,農村地區的基礎教育絕不能照搬城市模式,只盯著『昇高中讀大學』。
農村中學成了當地的『最高學府』
黑龍江省寧安市蘭崗鎮是遠近聞名的西瓜之鄉,但由於多年連續種植,有一段時間蘭崗鎮的西瓜大幅減產甚至絕產。1988年,以鎮中學為依托,蘭崗鎮成立了蘭崗西瓜協會,學校的農技教師和當地的農業技術人員聯合攻關,用葫蘆嫁接技術克服了西瓜重茬的難題,並通過學生回家實踐和學校辦班培訓的辦法,使這一技術在當地迅速推廣。如今,西瓜協會會員已達2600多人,當地農民不僅自己種西瓜致富了,還遠赴雲南、海南等地傳授技術或者承包土地種西瓜。
如今在黑龍江的農村中小學,這種『農科教』結合的教學模式已得到推廣。在這些地方,農村中學成了當地的『最高學府』,她們不僅承擔了義務教育的功能,還成了農業新技術試驗推廣基地和農民培訓諮詢服務中心。
記者看到,在呼蘭縣呼蘭鎮一中,並排掛著三個牌子:『呼蘭鎮第一中學』、『呼蘭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呼蘭縣職教中心呼蘭鎮一中分校』。據孟凡傑副廳長介紹,黑龍江省農村中小學大都有兩個以上這樣的牌子。
三個『三分之一』
黑龍江省農村基礎教育改革已搞了近20年,探索出不少經驗,但隨著時代的進步,他們也有了新的『苦惱』:僅僅教會孩子在農村種地是遠遠不夠的,大批農村畢業生要進入城鎮就業,沒有現代化的知識和一技之長,他們怎麼生存?
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學校不僅要因材施教把一部分學生培養成農村致富能手,還要讓大部分農村娃學點進城謀生的本事,為城鎮輸送『用得上』的人纔。
為了適應新的『市場需求』,當地許多農村學校的教學內容開始加緊進行『昇級擴容』:計算機技術、賓館服務、工藝裝潢等城鎮需要的新專業開始進入學校的課堂……
黑龍江教育廳把農村基礎教育的近期目標歸納成三個『三分之一』:三分之一的學生昇入高中、大學繼續深造,三分之一留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成為當地的致富帶頭人,另外三分之一進入城市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