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11月6日電 多年的建設,大慶確立了中國石油、石化工業中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由於緩慢的發展速度,大慶石化產業正在喪失全國的優勢地位。
大慶石化產業得益於豐富的油氣資源。經過40多年的建設,形成了由中直企業、地方企業和上市公司組成的產業群體,年加工原油1200萬噸,塑料、化肥、化纖等石化產品均達到一定規模,成為僅次於石油天然氣采掘業的第二大支柱產業,確立了其首選接續產業的地位。
然而由於緩慢的發展速度,大慶石化產業正在喪失全國的優勢地位。以大慶石化公司的煉油為例,1985年加工原油461萬噸,2001年緩慢提高到550萬噸,佔全國總加工量的比例從1985年的5.7%降低到2001年的2.6%;茂名石化1985年原油加工量、鎮海煉化1995年原油加工量與大慶石化處於同一水平,這是每一個大慶人都不願意接受但又必須面對的事實。2000年兩個石化公司的加工量均已經超過1000萬噸,形成了經濟規模;『九五』以來,上海、燕山、揚子、齊魯等石化基地也實現了快速發展,進入新世紀,福建煉化與美國Exxon-Mobil、上海石化與英國BP、揚子石化與德國BASF紛紛合作,建設大型石化項目,競爭能力大大提高。此外,中國加入WTO使大慶石化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如果不加快發展,大慶石化產業將從目前的二流水平繼續下滑,進一步喪失競爭能力。
在這關鍵的時刻,能否實現石化產業跨越發展,事關大慶市工業經濟的接替和延續。盡管如此,大慶石化產業仍具有良好的發展基礎,與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畜牧業、農副產品深加工以及旅游商貿等新興產業相比,仍具有絕對優勢。2002年,石化公司全面贏利,效益回昇顯著,如能抓住機遇,石化產業上規模、上水平的希望很大。
大慶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科技局副局長張洪昇認為,實現大慶石化產業的迅速發展壯大,有路可循。首先要擴大規模與技術創新並舉,形成健康發展的態勢;關停落後裝置,改造和擴建重點裝置,開發節能降耗和挖潛增效,形成規模經濟;延長產品鏈,開發一批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對運輸成本敏感度小的產品,如噸售價在幾十萬元和上百萬元的芳綸、碳纖維等;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選擇重點領域集中力量加快發展,如塑料、潤滑油、建材和油田化學品等。
引進跨國石化公司,發揮示范帶動作用,無疑也是一條捷徑。有關人士預測,未來五年,將是新一輪的世界石化投資高峰。這當然應成為大慶石化產業大發展的良好機遇。抓住機遇,石化產業在很多方面還要下些功夫。
出於經濟效益考慮,大慶石化應實現『園區化』,建設國家級石化工業園區。石化工業流程長、產品鏈條聯系緊密、公用工程投資大,走園區發展道路可節省投資、減少污染、提高效益。美國休斯頓、德國路德維希、日本鹿兒島、荷蘭鹿特丹,都是采用這種模式發展起來的。大慶油田穩產5000萬噸27年後,產量將很快下降到3000萬噸,這時,由於原油總量不多,經管道外運將達不到經濟規模。如果能夠統一規劃建設集煉油、乙烯裂解、塑料加工和精細化工於一體的大型石化工業園區,通過中直企業與地方工業的戰略性聯合,優化資源配置,形成多元投資,提高競爭力。據初步估算,規劃建設一個2000萬噸級煉油化工一體工業園區,每年可新增產值700億元,創造增加值180億元,石化工業整體翻兩番,短期內實現提檔昇級和跨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