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舊)科技·衛生
搜 索
大四學生不勝壓力自殺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亟待加強
2003-11-30 10:40:42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哈爾濱11月30日電上周,哈爾濱市某高校一名即將畢業的大四男生在寢室內以上吊的方式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據知情人透露,該同學自殺行為可能與就業不順利有關。據了解,他是我省友誼縣人,今年24歲,應屆畢業生,學的是機械專業。在剛召開的招聘會上,沒能找到理想的就業機會,回來與女友發生了點小摩擦後,自己回到寢室,趁同學不在的時候自殺。

    25日,記者來到該高校進行采訪,被訪的同學及校派出所對此事都諱莫如深,不願多談。記者多方打聽了解到,與其同寢室的其他同學現已搬出該寢室,借住在其他同學的宿捨內,而這些同學也都不願再談起此事,因為這件事對他們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刺激。同學們都很惋惜,認為他的舉措不當,這種行為不僅對自己的不負責任,也是對同學對母校對親人的不負責任。記者從市公安局有關部門了解到,今年以來,我市高校中自殺的大學生至少有4人。

    根據衛生部日前發布的統計數字,我國每年至少有25萬人死於自殺,有200萬人自殺未遂,自殺已成為第五大死因。而在16歲至23歲的人群中,自殺是第一位的死亡原因。本是令人羡慕的『天之驕子』,為何會選擇踏上不歸路?找工作難能成為自殺的理由嗎?他們的心理為何承受不了壓力?面對脆弱的大學生,我們的學校、家長和社會又該承擔起怎樣的責任呢?

    學生:抗挫折能力差是內因

    黑龍江省心理學會理事長、哈爾濱師范大學教育系教授吳萬森認為,大學生自殺的原因千差萬別。就外在原因來說,這些學生可能遭遇了他們自己認為是人生中重大挫折的事,比如就業難、學習失敗、感情失意、經濟壓力、生理疾患、家庭變故等。有些事情學生的期望值很高,一旦遇到挫折,便產生很大的失落感和心理落差,這些往往是大學生自殺的『導火索』。而究其內在原因,主要是這些學生的心理太脆弱,情商水平低。作為獨生子女,一直都由家長替他們排除困難,沒有經歷過什麼挫折鍛煉,因而抗挫折能力差。與此同時,這些同學都沒有樹立起牢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沒有考慮自己的輕率行為給國家造成的損失和給父母帶來的巨大感情傷害,只看到自己『鼻子尖下』的一點兒事,只考慮自己的感受。就這一點而言,他們都是自私的,而這些纔是導致他們自殺的深層原因。

    學校:心理教育流於形式

    據了解,『郁悶』一詞如今已經成為大學生常掛在嘴邊的字眼,心理疾病已悄悄入侵校園,並有愈演愈烈的傾向。據統計,大學生心理障礙人數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的23%,增長到90年代的25%,近來已在30%以上。在這種情況下,學校對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和心理危機乾預就愈發重要了。

    據吳萬森介紹,大學生的心理教育已引起各高校的高度重視,我市各高校現已都建立起專門的心理諮詢中心,為學生提供心理諮詢,並推廣心理輔導課,啟動『危機乾預』,有效阻止學生傷及自己生命的行為。

    吳老師說,他經常受邀去各大專院校為學生講授『壓力與心理健康』、『智商、情商與成纔』等心理課程。在講課過程中,他發現學生對這些輔導有著很強烈的需求。然而,各高校的心理學輔導與講座多是以論壇的形式舉行,每次也就100多名學生能參加並受益,這與龐大的需求是不成比例的。與此同時,由於我市經過專業培養的心理學教師嚴重不足,有著萬餘名學生的高校往往只有一名心理學教師,有的學校的心理諮詢老師甚至沒有受過專業培訓。而過去從事思想政治工作的老師,學生無法對其建立起完全的信任,導致部分高校的心理諮詢和心理健康教育流於形式。因此,各高校的心理教育工作仍亟待加強。應培養大學生有效的心理防御機制,幫助他們學會如何保護自己;教育學生認識社會的復雜性,從而增強他們的心理耐挫力;讓學生積極參加文體活動,適當參加一些有益的社會活動,鍛煉自我生存、適應能力等。

責任編輯:張昭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