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舊)科技·衛生
搜 索
『希望小學』變牛圈讓人疑惑
2003-12-01 13:40:21 來源:東北網-生活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哈爾濱12月1日電 振興村位於林口縣政府所在地林口鎮西北4公裡處,無村辦企業,是一個典型的農業村,而本身土地資源又匱乏。今年4月份,一條消息傳出,原村裡的希望小學校捨以及小學所佔用土地的使用權已被出售。

    該小學因原村小學年久失修被判定為整體危房而興建,1998年全面竣工,是牡丹江第一所希望小學,僅竣工3年,就戲劇性地因同樣原因被判廢棄。對於這個小學的棄用,引起村民的爭議最大。政府搞的所謂『資源置換』、村民眼裡的典型敗家行為最後將隱藏的矛盾激化,造成村民紛紛找到上級機關反映情況。

    不到十年連起兩所希望小學

    這次出售是由村委會具體運作,買主是外地一個養殖專業戶。

    村民劉樹德說:『我開始還不相信,但不久就看到小學校的操場上多了許多養殖和農用設備。』自從2001年村裡建起新的希望小學後,本來生源不足的學校遷進新校捨,空蕩蕩的老校捨就沒有被派上其他用場。

    表面看,閑置資產再利用是件好事,但是村民心裡卻有本賬。據劉樹德了解,村裡賣希望小學纔賣了十來萬,『可當初建小學僅地面上的工本投資就35萬元,賬面上的損失就得二十多萬。』

    更讓村民心裡不平衡的是這是一筆本不應產生的負擔。據介紹,振興村原有一所小學,建於上個世紀70年代,上個世紀90年代年久失修,村民們多方爭取投資重建小學。原村委會主任程百萬回憶說,為了這所小學他不知吃了多少苦,歷時一年多,團省委、牡丹江市、林口縣往返不下幾十次,風裡雨裡全部的行李就是隨身背的一個黃書兜。村民的誠意感動了上級領導,1994年由省青基會捐款,市、縣、鄉各級贊助共35萬元撥款到位。

    『這可是百年難遇的大好事。』劉樹德說,有了上級的支持,村民們又進行捐款,一塊、兩塊、十塊……總共捐了幾千塊,沒錢的就義務獻工、獻物,1995年,主體工程完成學生們就迫不及待地遷了進去。1998年,原希望小學全部竣工。

    建完第一所希望小學不久,村裡又開始建第二所希望小學。大家不明白,『村裡就這麼幾個孩子,建那麼多學校能用得過來嗎?』2001年新學年開學,學生們搬進了新落成的學校,原希望小學空了。當地的解釋是,希望小學是整體危房。這讓大家更糊涂了———『希望小學使用6年,竣工3年,好端端地擺在那兒怎麼就成了整體危房了呢?』

    13日,記者在振興村通往林口鎮的公路邊上看到原振興希望小學。這是一趟紅磚鐵瓦的平房,操場上堆放著飼料,大門緊鎖,操場圍牆上『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字樣還依稀可辨。

    原振興村村委會主任程百萬說:『賣小學違法表現為三點:1、小學工程上即使有問題也絕不可能是整體危房,能作為校捨使用。2、學校出賣,沒有省青基會的批准和當地老百姓集體討論是違法的。3、我們投資建的學校憑什麼被你們賣作牛圈,情理上說不過去。』據介紹,我國的《村民組織法》規定,凡是集體財產的變賣和興建必須經過村民大會討論通過,否則無效。『建新小學,賣舊小學這麼大的事村民都不知情,更不用說開村民大會了。』

    據介紹,振興村長期政府組織設置不健全,曾三年沒有村委會主任。今年3月15日村乾部換屆選舉姜景東當選,振興村終於有了近年來的第一位合法選舉產生的村委會主任。電話中姜景東說,他也是今年4月份從村民那裡聽說原希望小學被賣掉的。一次有林口鎮委副書記劉淑霞參加的村委會上,姜景東提出這個問題,村委會委員們說,姜景東上任之前,這個問題已經研究過了。

    劉樹德說:『加上永勝並村帶過來的永勝小學,振興村已廢棄了三所小學,校捨被分別用作養雞、養豬、養牛……我們自己如果有錢乾嘛還管國家要那麼多捐款建希望小學,這不是騙人嗎?』

    振興希望小學曾是助學的旗幟

    據介紹,振興村希望小學意義不僅是解決農村適齡兒童入學難,還是當地助學重教的一個象征。小學校的全名是林口縣希望小學,是林口第一所,也是牡丹江市第一所、全省第八所希望小學。

    捐款到手,1998年9月1日,林口縣希望小學舉行了竣工儀式。小學總佔地1300平方米,主體工程700平方米,擁有7個標准化教室,圖書室,實驗室,廣播、體育器材等配套設施齊全。縣五大班子出席儀式,牡丹江市主管市長也親自前往祝賀。

    『受到領導如此重視,誰敢造假呀,』記者找到負責小學施工的工程隊隊長李學良。他拍著胸脯向記者保證,『絕不可能是整體危房。』這家建築公司是三級建築企業,屬林口縣鄉企局管理,有7層以下樓房的建築資質。

    土地局:危房鑒定是關鍵依據

    今年9月份,劉樹德等人為了把希望小學的事弄個水落石出找到牡丹江市土地局。他們把還建的希望小學違法佔地問題作為突破口,劉樹德認為,新小學選址根本不是老磚廠,而是國家基本農田,老磚廠離這至少還有300米遠。

    9月28日,林口縣土地局組織人員到現場對此進行了全面調查。土地局的調查報告稱,由於合村並校,原希望小學校捨容納不下合並後的學生,更不便於兩村學生就學通勤,而且該校捨於2001年4月6日經林口房產處鑒定為整體危房。為了改善辦學條件,保障學生人身安全,振興村村委會經請示縣教委和林口鎮政府同意,並由林口鎮政府向縣政府申請,縣政府嚴格按照審批程序同意振興村佔用村三屯規劃建設用地5211.55平方米還建一所希望小學。2003年9月28日我局進行實地踏查,發現新建小學共佔地9920平方米,超佔面積4708.45平方米,經認定小學佔用的土地為原磚廠廢棄地。

    結論是,『劉樹德等人反映的情況與事實有出入,該小學不存在違法用地問題,對於調查發現的超佔土地問題我局將嚴肅處理。』

    『對於整體危房,有房屋安全鑒定報告為證。』林口縣土地局副局長向記者出示了報告,並告知,這份文件是土地局批地號的最關鍵的依據。但是不知為什麼振興村基本農田保護區示意圖他卻堅持不允許記者復印。

    合村並校,並掉了希望小學?

    林口鎮委副書記劉淑霞強調合村並校是新建小學的重要原因。據介紹,前幾年行政區劃改革,振興與永勝合並,兩村相距兩三公裡,永勝的孩子不想上振興上學,振興的孩子不想上永勝上學。兩學校的學生人數又都不足100人,按優化教育資源的要求有關部門提出在兩村之間建學校。

    『村裡原有的兩所學校都是危房,振興希望小學新建時間不長,可采用資源置換的辦法出售,所得資金投入新建希望小學。』劉副書記還出示了一份2003年5月17日林口鎮兩委班子會議記錄:振興希望小學出賣14萬元經班子研究原則上同意村裡意見,並要在村民和黨員代表大會上進行研究。

    鎮教育辦負責人孫振生說:『建這個小學村裡拉了許多飢荒,鎮裡沒法平衡,所以原希望小學最後怎麼處理鎮裡也不便過問。』

    村民劉樹德卻說:『兩所希望小學相距不到一公裡,不存在通勤困難。』由還建的希望小學記者一行三人徒步走到原希望小學用了不到十分鍾,村民說永勝小學距新希望小學校址更近。

    一份莫名其妙的鑒定書

    拿著從林口縣土地局復印的希望小學房屋安全鑒定報告,記者找到了林口房產處。

    這份報告的鑒定情況是:該小學校捨部分基礎下沈,北承重牆外傾3厘米,間壁牆部分斷裂,房蓋多處漏雨,地面下沈,房架腐爛。鑒定結論:整體危險房屋。處理建議:新建。

    看過這份報告後,林口房產處鑒定人南書旭斷然否認這次鑒定是由他作的,同時向記者展示了另一份林口房產處正規的鑒定書。

    據他介紹,2001年國家開展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各地上報學校危房,由國家撥款重建。當年春節剛過,縣教委就把他找去對全縣學校危房進行鑒定。參加鑒定的還有林口建委設計室的苑秀梅、林口質量監督站的解潤田。南書旭說:『學校不像民房有房照,所以鑒定單位的名稱全憑教委的人介紹,有可能會出錯,但這份鑒定從字跡上看就不像是我的。反正這個章我沒蓋過。』

    誰在鑒定人都不知情的情況下,用了鑒定人的名章,宣判了振興村原希望小學的『死刑』呢?記者進一步向林口縣教育局局長康永學和林口鎮教育辦負責人孫振生核實情況,他們的答復是,這份鑒定在縣各相關部門都有存檔,至於誰提供的不知道。

    欠債30萬,村支書成『負翁』

    建起新小學後,貧困的振興村變得更窮了。而村支部書記林成京也成了負債大戶,不管公款、私款討債的都找他。

    據說,建小學的工程原定向國家申請40萬元,結果國家只批下來10萬,工程竣工後總投資卻有60多萬元。

    林成京說:『這個項目我開始不想搞,可縣教育局要蓋,找我好幾次,我也沒辦法,最初的60萬都是我出面借的。』

    學校欠的錢還不上,他幾天前剛被債主起訴。林成京當著記者的面掐指算了算,總共外欠還有30多萬。

    村民劉樹德說:『投資辦教育是好事,誰也不敢說違法,可是反復投資重復上馬,好事也能變成壞事,拉這麼多飢荒啥時候纔能還上呀!』

    核心提示:

    振興村原有兩處小學校捨。行政區劃改革,永勝村並入振興,於是,振興村有了第三所小學校。但是2001年國家撥專款改造中小學危房,原有的三個校捨都廢棄,當地執意還建第四所小學校。三所學校『演變』成了雞捨、豬圈、牛圈……

責任編輯:隋洪波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