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新世紀的跨越: 大慶市實施『農轉牧』戰略紀實
2003-12-08 10:40:45 來源:東北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哈爾濱12月8日電長久以來,守著天賜的豐美草場,畜牧業這一富民產業卻幾度被束之於大慶農業的『冷宮』。而今,『農轉牧』戰略不僅讓畜牧業重新復出,而且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態衝破傳統農業的思想禁錮,優化滯後教條的產業結構,引領大慶農業跨入全新的發展空間。

    進入新世紀以來,市委、市政府把發展畜牧業作為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和農村建設小康社會的突破口,大力實施『農轉牧』戰略,畜牧業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

    近三年,全市淨增奶牛11.5萬頭、存欄量已達20萬頭,淨增肉牛9萬頭、已達26萬頭,淨增生豬25萬頭、已達90萬頭,淨增大鵝350萬只、已達660萬只。

    三年全市畜牧業增加值年均增長33.6%,畜牧業已經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2002年,畜牧業實現產值27.3億元,比上年增長47.9%,佔農業總產值的45.2%,比1999年提高了18.4個百分點。今年,畜牧業產值預計可達到38.7億元,佔農業總產值的55.2%,實現佔農業總產值半壁江山的目標。

    這一組組看似枯燥乏味的數字,對於正闊步邁向『現代農業』的大慶農業來說,卻是再生動鮮活不過的寫照了。

    這一組組數字的背後,矗立著以杜爾伯特、林甸、讓胡路為代表的奶牛產業,肇州、大同、肇源東部為代表的生豬產業,杜爾伯特、肇源西北部為代表的肉牛、肉羊產業,肇州、肇源、大同為代表的大鵝產業等『四大優勢產業帶』,其間點綴著杜爾伯特狐貉、肇州林蛙、讓胡路梅花鹿、龍鳳七彩山雞等一批如珍珠般的特色養殖區。

    視線透過這一組組數字,已初步形成的以乳業為主導、縣區各具特色的畜牧業發展格局躍入視野。

    之於『三農問題』:巨斧開山闢通途

    『農轉牧』戰略是一把開山巨斧。

    市委、市政府用這把巨斧開山闢路,為我市建設現代化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鋪就了一條『通天大道』。

    確立畜牧業在農村經濟中的戰略地位,把廣大乾部群眾的注意力吸引到發展『牧經濟』上來,是市委、市政府針對我市農村經濟相對落後、農民增收緩慢的實際,深入分析市情,發揮比較優勢,在我市農業發展關鍵時期作出的重大決策。

    在畜牧業的拉動下,2002年,我市農業增加值實現30.1億元,同比增長27.3%,其中畜牧業增加值實現12.5億元,同比增長57.2%,佔農業增加值的41.6%。牧業經濟佔農業總產值由1999年的34.7%一路攀昇至2002年的45.2%。

    對於杜爾伯特縣來說,15萬農業人口怎樣纔能增收和農業怎樣纔能擺脫困境,一直都是這個縣領導乾部努力破解的根本性問題。

    『農轉牧』戰略的實施,讓杜爾伯特這個以農業為主的貧困縣找到了縣域經濟大發展快發展的支橕點。市委、市政府提出由『農經濟』向『牧經濟』的戰略轉變後,這個縣確立了『畜牧立縣』的方針,推行『以農保牧,以牧促農』的工作思路,2002年,國內生產總值完成15.36億元,同比增長20%,其中畜牧業產值完成5.9億元,同比增長51.3%,拉動農村人均增收1200元,佔農村人均收入的52.3%。

    『農轉牧』,受益最大、體會最深的要數那些積極投身於這一戰略中的農民兄弟了。

    2003年,金秋10月,杜爾伯特縣克爾臺鄉克爾臺屯的30戶農民搬進了自己掏腰包建的樓房,他們的奶牛也跟著住進了新建的奶牛公寓。

    這個屯共有193戶,817口人。幾年來,這個屯的農民在『農轉牧』戰略和『畜牧立縣』的方針指引下,奶牛業迅速發展。目前,全屯奶牛存欄1021頭,平均每戶5.3頭。僅2002年一年,克爾臺屯就出售鮮奶1700噸,人均收入3100元。預計今年交售鮮奶可達2300噸,僅鮮奶就可實現收入370萬元,戶均收入19000元,人均收入可超過4000元。

    隨著奶牛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收入的不斷增加,養牛致富的克爾臺屯農民的生活質量和奶牛飼養標准也不斷提高。2003年6月,這個屯30戶農民集資240萬元建起了2250平方米的康居樓和一棟建築面積3600平方米的奶牛公寓。於是就有了上面那一幕。之於思想解放:

    衝破金箍見新天

    祖祖輩輩過慣了『面朝黃土背朝天,壟溝裡邊刨生計』這種生活的農民,在沒有十足的把握和深層的觸動下,是不會丟掉農民要想日子好就得唱好『四季歌』的傳統思想的。

    『農轉牧』的戰略意義不僅在於對農業結構的重大調整,更是對思想觀念的重大解放。

    隨著『農轉牧』戰略實施的不斷深入,農村廣大乾部群眾逐步實現了『以糧為綱』向『以牧為主』的思路轉變。

    歷史上,肇州縣種『大苞米』是出了名的。但隨著市場需求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不斷變化,『大苞米』不靈了。以往讓肇州人引以為榮的『大苞米』成了他們的一塊『心病』。

    這個縣的永勝鄉王茂順屯102戶農民,共有1900畝耕地。以往,這些耕地中有1200畝都種上了玉米。正常年景,種一畝玉米的收入在100元左右,而且賣糧難一直都是他們最犯愁的事兒。自從這個屯先後有96戶農民搞起了生豬直線育肥後,每年需要消耗1400畝耕地生產的玉米,不僅自己屯產的玉米不愁銷了,還要從外村購進。2002年,這個屯出欄生豬4560頭。僅養豬一項,這個屯農民純收入就達58萬元,戶均6000元,是全縣農民人均收入的3.2倍。養豬讓以往死摳『大苞米』的困難屯變成了如今的富裕屯。

    『農轉牧』所帶來的思想觀念上的解放不是絕對的放棄傳統種植業。市委書記王志斌曾指出,實施『農轉牧』,並不是要放棄『大苞米』,而是要改造『大苞米』;不是完全否定『大苞米』,而是要圍繞市場看『苞米』,跳出『苞米』看『苞米』。對此,杜爾伯特縣農委副主任劉大釗體會頗深,他說,實施『農轉牧』以後,全縣農業的各項工作都有了中心,那就是全力發展畜牧業。傳統農業時期的本已割裂的各項工作,現在有機地結合了起來,形成了思想上的規模效益。對種植業而言,以往我們提倡『什麼值錢種什麼,市場需要什麼種什麼。』到底什麼值錢,市場在哪裡?農民很難把握。實施『農轉牧』以後,領導乾部的思想觀念發生了轉變,農業工作思路從感性轉向了理性。發展畜牧業,不僅解決了市場問題,又解決了傳統種植業增值的問題。

    奶牛基地在那兒,奶站在那兒,青貯窖在那兒,龍頭企業在那兒,這些對於農民轉變思想觀念的引導都是實實在在的。

    正是因為『農轉牧』引發的從上到下解放思想、解放農業,使杜爾伯特這樣的貧困縣走上了『趕著牛羊奔小康』的道路。在杜爾伯特縣農民的思想觀念中『賣了鐵牛養奶牛,轉讓土地換奶牛,不要嫁妝要奶牛,晚娶媳婦先買牛』已經成為時尚。

    紅崗區五個班子領導跳出舊的思想框框,『放下架子當「牛倌」』的做法,讓全區奶牛養殖業這潭『死水』掀起了波瀾。

    這洶湧的波瀾,不僅讓全區上下群情振奮,同時也引來了外地投資者的目光。2003年初,長春客商陳東一次性就將800萬元現金打到紅崗區政府的財政賬號,投資的項目就是奶牛養殖,他預訂的314頭澳牛將在春節後運抵大慶。到大慶投資,讓陳東感受最深的就是,大慶真的是全面大開放,這開放不僅僅是局限於城市,農村、農業同樣擁有開放的『胸懷』。之於農業產業化:龍頭舞動百業興

    實施『農轉牧』戰略,絕不是多養點牛少種點地的問題,而是要用工業化的思維來謀劃農業,提昇整個農業的產業層次和整體素質,加快實現農業產業化。

    農業產業化的關鍵是引入、發展和壯大龍頭企業,使之帶動養殖、種植基地的發展。通過龍頭企業與基地積極的互動作用,形成完整的產業鏈。

    幾年來,我市堅持適度超前發展的原則,把著力點放在引建規模大、起點高、牽動力強的龍頭企業上。

    通過對外招商引龍頭,自我開發建龍頭,掛大靠強聯龍頭的方式,目前已形成以伊利、惠爾康、龍飛等為龍頭的乳品加工企業群,以金鑼、草原興發、雙興等為龍頭的生豬、肉牛、肉羊屠宰加工企業群,以龍鶴、鑫通、興發等為龍頭的大鵝、肉雞屠宰加工企業群,全市乳、肉、禽加工能力分別達到100萬噸、20萬噸和3000萬只,夯實了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基礎。

    伊利集團進入杜爾伯特縣後,累計投資3億元,建設了一、二、三期工程,今年又興建了亞州單線生產能力最大、技術最先進的高檔奶粉生產基地,日處理鮮奶能力達到960噸。

    龍頭企業不斷壯大,同時也帶動了基地的良性發展。

    讓胡路區采取招引大戶融資建、龍頭企業示范建、局屬企業盤活建、區屬企業轉產建、下崗職工聯合建、機關乾部入股建等多種形式,兩年建設了10個養殖規模在1000頭以上的奶牛廣場;杜爾伯特縣建設了兩個2000頭以上的奶牛廣場;肇源縣建設了50個奶牛飼養小區。目前,全市已建設千頭以上奶牛廣場20個,擁有牧業生產小區162,發展養殖大戶2658個。

    想知道為什麼數量、規模上得這麼快?到那些廣場、小區、大戶那裡轉一轉,問一問,答案很簡單:奶不愁銷,肉不愁賣,因為有龍頭在。

    畜牧業是富民產業、朝陽產業,一頭兒帶動種植業,一頭兒推動加工業,中間拉動服務業,在整個產業鏈條中處於中軸地位。

    走在杜爾伯特縣的大街上,獸醫獸藥店的牌匾鱗次櫛比。縣內4個獨立經營的青貯公司,總貯量達2700噸,青貯生產實現了由自給自足型向商品經營型的轉變。同時這個縣依托奶牛繁育站點和鮮奶收購站點,建立健全了飼草銷售網絡,170個銷售網點覆蓋了全縣16個鄉、鎮、場。

    圍繞畜牧業這個中軸產業,依托龍頭企業,飼草加工業、包裝加工業、配料加工業以及運輸、中介等第三產業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空間。一個完整的以畜牧業為核心的農業產業格局已初具規模。

責任編輯:隋洪波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