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22日電 今年,黑龍江省遭遇前期旱、後期澇、中間低溫冷害的嚴重自然災害,綏化、七臺河、雞西等地引導農民,合理調整農業結構,大力發展綠色農業,使農民在災年減產不減收。
最近幾天,綏化市北林區長山村村民夏寶德家院子裡的近十萬公斤玉米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收糧的商販,最後,一名商販以每公斤八角錢的高價買走了老夏家的玉米。受災情影響,今年老夏家的部分地塊損失慘重,但由於糧價上揚,老夏的近十萬公斤玉米比往年多收入了兩萬多元。今年的災情,使綏化市糧食作物總體減產三成,由於綠色糧食作物大豐收和大力發展畜牧業加上糧食價格上揚,僅綠色糧食作物就可為綏化市增收四億元。
算一算今年的經濟收入帳,七臺河市茄子河區金鄉村村民楊士芳臉上掛滿了笑容。年初以來,七臺河市引導農民積極調整經濟結構,楊士芳一家克服了近四十年一遇的嚴重旱災,總收入達到二萬多元。今年,七臺河市大力發展高油大豆和優質水稻,擴大經濟作物和飼草飼料種植,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達到八十多萬畝,農民人均增收六百多元。七臺河市農村經濟結束了1998年以來低速、恢復性增長的局面,是五年來增幅最快的一年。
面對嚴重旱情,牡丹江、雞西等地引導農民科學用水,抗旱保苗,同時擴大適銷對路經濟作物種植比重,培植壯大以綠色水稻、水果、蔬菜為重點的綠色食品產業,使農業實現了『一年受災、一年恢復』的目標。今年,雞西市綠色食品預計實現產值18億1千萬元,比上年增長13%。
2003年,牡丹江、大慶、鶴崗等地圍繞綠色農業工程,建立無公害蔬菜基地,依托農業科研機構,基地為農戶提供資金、種子和技術扶持,減少了農民種地的風險,也為農民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