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哈爾濱1月12日電 患者得了下腔靜脈血栓後,血栓與血管壁粘連,靜脈周圍組織發生炎性反應。外科手術對機體破壞性大,出血多、風險大;內科的抗凝栓治療也無法溶解下腔靜脈血栓。治療下腔靜脈血栓成為困擾國內外臨床醫生的難題。
黑龍江省醫院周圍血管病科主任王愛林教授在國際上率先應用血管內超聲溶栓技術溶解下腔靜脈血栓,並結合其它介入手段成功再通了阻塞的下腔靜脈。運用這項新技術,使5位患者解除了血栓病的困擾。經查新,目前國際醫學文獻尚未見到超聲溶栓治療下腔靜脈血栓的報道。
下腔靜脈是指腹部以下的靜脈循環系統。這個系統發病後,靜脈發生閉塞,下肢靜脈回流有障礙,持續靜脈壓增高,引起雙下肢腫脹,腹壁和下肢淺靜脈曲張,小腿色素沈積,嚴重時導致小腿潰爛。
王愛林教授利用微創手術顯露兩側股靜脈,在血管造影指導下通過擴張鞘插入超聲溶栓導管,在纖細導絲的引導下,從股靜脈開始逐段進行超聲溶栓,直致超聲溶栓導管通過阻塞的下腔靜脈。在反復進行超聲溶栓後,在閉塞的下腔靜脈內出現一條狹長的通道。為了擴大下腔靜脈內徑,增加靜脈回流量,超聲溶栓後對狹窄的靜脈進行了球囊擴張成形術,對擴張後仍有狹窄的病例安放了靜脈內支架,盡量維持靜脈長期通暢率。
王愛林教授在臨床實踐中發現,下腔靜脈血栓多是在雙下肢深靜脈血栓基礎上發展的。發病初期下腔靜脈血管內充滿血栓,但隨著時間推移,靜脈血栓會發生部分自溶,在下腔靜脈內形成一些間隙,在這部分間隙又存在著未機化的血栓。血管內超聲波的高能、低頻能量可以有效直接溶解這部分血栓,達到治療下腔靜脈血栓的目的。
部分醫學專家認為,利用超聲技術治療下腔靜脈血栓,是一種全新的治療手段。這一新技術在國內的開展,為有效治療下腔靜脈血栓提供了一個新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