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電世界三大黑土區之一——我國東北黑土區,目前由於黑土層大量流失而面臨威脅。為保護這一"糧倉"的生產能力,國家開始在東北黑土區進行水土流失綜合防治試點。但有關人士認為,雖然政府部門正在采取措施積極治理,受"取消兩工"、資金短缺等因素的限制,黑土地治理仍然面臨嚴重的"缺米之炊"。
據了解,東北黑土區耕地總面積為3.2億畝,年產糧食8400萬噸,均佔全國的近五分之一。這裡較高的糧食商品率,使之成為我國最大的"米糧倉"。然而,近年來由於自然和人為因素導致的黑土地流失,正使這一"糧倉"的生產能力受到威脅嚴重。據黑龍江省水利部門統計,目前全省1.4億畝耕地中,發生水土流失的面積高達8000萬畝。
黑土流失造成耕地面積和糧食產量減少,黑土層變薄、地力下降,形成泥沙淤積江河、水庫等一系列嚴重後果。為加快治理,國家於去年9月在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的15個縣(旗)正式啟動了東北黑土區水土流失綜合防治試點工程。計劃通過工程、植物、生態修復、技術支持等措施,讓項目建設區大部分地區的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為大規模開展黑土區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積累經驗。
但記者近期在擁有三分之二典型黑土帶的黑龍江省采訪時了解到,面對需要長期治理、大量投入的黑土地治理任務,許多乾部群眾心存擔懮,其中治理工作投入不足成了當地政府最頭疼的事。據調查,黑龍江省的66個縣(市)中有51個縣(市)不能保證基本開支。水土流失嚴重的黑龍江省賓縣,2002年財政收入是1.4億元,但當年的工資支出就達1.7億元。縣水務局局長王德滿說:"賓縣這次雖列入國家試點項目內,但因水土流失嚴重,投入資金少,常常是骨乾工程高標准,配套工程低標准,很難因害設防徹底根治。"
當前,最令人擔心的就是國家取消農民承擔的義務工和積累工後,地方的配套將成為"無米之炊"。黑龍江省水利廳水土保持處副處長潘樹森說,按照農村稅費改革的實施要求,將逐步取消農民承擔的義務工和積累工。以黑龍江為例,2003年農村"兩工"的數量為15個,2004年為10個,2005年全部取消,改為"一事一議"。不少基層乾部擔心,讓農民通過"一事一議"決定義務出工進行這種投入大、短期內很難見效的公益性事業將很難保證,農民不同意就沒法進行。
記者調查發現,黑龍江省許多縣(市)在過去治理水土流失的項目中,其配套資金基本上是用農民出工來折算的。如果農民"兩工"取消,地方政府的"配套資金"就落空了。拜泉縣水務局副局長車培元說:"以往進行治理時雖然各工程的用工量不一樣,但總體上農民出工得佔工程總投資的一半以上。"黑龍江省水利廳教授級高工趙興實說:"此次試點項目的資金只夠建設骨乾工程,基本不含工錢。2005年後,地方財政拿不出工錢,讓農民出義務工肯定不行。"
賓縣三寶鄉是此次列入試點的一個項目區,據縣水務局測算,當地8000名勞力每人要攤30個工,超過2003、2004年政策允許用工的總量。三寶鄉民生村黨支部書記韓志泉無奈地說:"過去農民出工記工分掙錢時還行,稅費改革後農民不願出工了。眼下乾工程的這些人都是村乾部靠面子硬拉來的。'兩工'取消後咋乾心裡沒底,一想起這事我就頭疼。"
專項資金投入不足,是困擾黑土地治理的另一大難題。目前,國家每年投入的專項治理資金對於日益嚴重的黑土流失治理只能是杯水車薪。去年啟動的東北黑土區水土流失綜合防治試點項目,其專項資金投入是每平方公裡約10萬元,即每畝約66元,這其中還有一部分資金需要地方配套。水土流失治理較好的拜泉縣水務局副局長車培元告訴記者,拜泉縣修坡式梯田每畝需200元,修水平梯田每畝要500元,修一座塘壩則要數十萬元。試點投入的錢僅夠改壟的機械費,根本談不上建設治溝的骨乾工程。
黑龍江省水土保持科學研究所所長高峰認為,治理保護黑土地對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意義十分重大。從目前黑土地流失的程度看,國家和地方應在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的同時,努力提高乾部群眾的水土保持意識,這一點非常重要。現在最簡單、最有效的治理方法就是調動農民治理和保護黑土地的積極性,改變不科學的耕種方式。通過制定政策引導廣大農民義務出工治理水土流失,鼓勵農民退耕還林還草,少用化肥多施農家肥。農民有了積極性,黑土地治理就有了希望。
專家建議,治理水土流失要注意遵循黑土地流失規律和特點,有針對性進行治理,避免盲目性,提高科技含量,綜合運用工程、生物、農藝措施,力爭低投入高效益。特別要加強各部門協調,建議東北地區分別成立一個由省政府牽頭、相關部門參加的黑土綜合治理領導小組,對治理工作進行統籌規劃,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使其盡快發揮最大的整體效益,有效改變東北黑土地流失的狀況,切實保護東北這個國家最大的"糧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