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2月10日電 黑龍江省政府工作總體要求: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以『努力快發展,全面奔小康』為統領,以振興老工業基地為契機,以擴大對外開放為突破口,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大力推進各項改革,實施科教興省、人纔強省戰略,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步伐,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經濟質量和效益,促進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提高城鄉人民生活水平,為全面完成『十五』計劃奠定堅實基礎。
9日,在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省長張左己向大會作了政府工作報告,報告全面闡述了今年省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主要預期指標和實現目標所要做好的工作。報告振奮人心,催人奮進,讓我們透過一串串數字和令人振奮的關鍵詞,看黑龍江美好的明天。
■數字點擊
2003年全省經濟和社會發展各項經濟指標完成情況:
全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4433億元,增長10.3%;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48.8億元,增長12.9%;畜牧業產值佔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35.2%,比上年提高2.8個百分點;綠色食品總產量達到700萬噸,增長14.7%,總量居全國首位;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值800億元,增長21.4%;主導產業加快發展,機械、食品和醫藥行業的增加值分別增長25.0%、19.8%和51.1%,成為工業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量。第三產業克服『非典』影響,增加值增長10.1%;旅游業實現收入222.3億元,增長9.0%;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1301億元,佔全省國內生產總值的29.3%,實繳稅金增長14.3%。
社會事業投入比上年增長1.5倍;新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168家。高新技術165項;21個項目列入國家的科技成果重點推廣計劃,新增產值、利稅均居全國前列;人民生活繼續得到改善,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6679元,增長9.5%;農民人均純收入2525元,增長5.0%;城鄉居民儲蓄3342.4億元,增長14.6%。移動電話機、微型計算機、數碼相機和轎車等高檔商品銷售分別增長4.8倍、1.8倍、1倍和11.2%;城鎮、農村人均住房面積分別增加0.9、0.3平方米;全省新增就業崗位56萬個,實現就業再就業近70萬人;全省156.2萬低保對象的基本生活得到保證;完成了2016個村屯、93萬人的飲水解困任務;首批啟動的500個扶貧重點村基本實現了脫貧。
2004年全省經濟和社會發展各項主要預期指標: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0%%左右,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5%%,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長15%%以上,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7.5%%,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5%%以上,新增城鎮就業崗位55萬個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5.7%%,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以內。
畜牧業產值提高3個百分點:畜牧業產值佔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力爭再提高3個百分點。全省農民工外出務工收入要突破100億元。
重點推進200個重大項目。確保大慶60萬噸乙烯擴建、哈爾濱繞城高速公路西段、哈爾濱——方正高速公路、哈爾濱——尚志高速公路、龍頭橋水庫等29個項目建成投產;加快松花江大頂子航電樞紐等41個項目的建設;力爭采煤沈陷區綜合治理二期工程、哈爾濱快速軌道交通和三環路等81個項目開工建設;加快大型坑口電站、煤炭液化等49個項目前期工作。落實國債項目資金,確保第一批37個重點項目按期開工建設,抓好後續項目的前期准備和報批工作。
力爭全年實現45萬人再就業。全面實施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業保險並軌,力爭用兩年時間完成160萬人的並軌任務。城市低保補差標准提高20%。
■關鍵詞點擊
招商引資年:
抓住新一輪國際產業轉移和振興老工業基地的重大機遇,以引進國內外大公司、大集團等戰略投資者為重點,實施更加優惠的政策,促進招商資源的有效整合,加大招商引資和對外經貿、科技合作力度,擴大利用外資規模,提高利用外資水平。努力開拓國際市場,不斷擴大出口規模。深度開發美、歐、日、韓及東南亞等老市場,積極拓展中東、南美等新市場,支持出口企業發展,不斷擴大國際市場份額。進一步搞好口岸建設和貿易通道建設,提高通關效率。積極推動有關方面加快黑龍江黑河、洛古河等大橋建設。辦好哈爾濱國際科學城和莫斯科中俄科技園,吸引、孵化俄方技術。
實施生態家園富民工程:
大力推進生態示范省建設,搞好環境保護。搞好天然草原恢復、黑土區水土流失治理和沙化治理。加大松花江、嫩江等江河源頭及天然濕地生態保護力度,保護、恢復生物多樣性資源。抓好生態市和生態區建設。實施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抓好重點流域、區域環境綜合整治,堅決打擊破壞環境的違法行為,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
繼續加快通縣、通鄉公路建設。在搞好尼爾基水庫、磨盤山水庫等控制性工程建設的同時,加強呼蘭河等中小河流治理,突出抓好抗旱、節水灌溉和人畜飲水工程建設,深入實施農業信息進村入戶工程。
農村城鎮化:
加快發展縣域經濟,實行城鄉統籌發展。全力搞好招商引資,集中建設一批農產品精深加工和勞動密集型的工業項目,加快推進農村工業化進程。抓兩頭帶中間,支持十強、十弱縣加快發展,促進產業集聚和人口集聚,加快農村城鎮化步伐。大力開展農民負擔專項治理和監督檢查,防止農民負擔反彈。全面放開糧食購銷市場,建立對農民直接補貼制度,切實保護農民利益。
旅游大省形象:
進一步培育壯大旅游支柱產業。推進環哈爾濱旅游圈及哈爾濱——亞布力——牡丹江、五常——鳳凰山——大海林雪鄉、鐵力——伊春——嘉蔭三個旅游帶的系統開發,加快五大連池、興凱湖、亞布力、鏡泊湖等著名旅游景區的建設步伐,打造精品,盡快形成以冰雪、森林、濕地、草原等生態旅游為主導產品,邊境旅游、北方城市風光旅游、少數民族文化風情游等多類產品共同發展的格局。強化宣傳營銷,整體打造黑龍江『冬季冰雪世界、秋季多彩世界、春季活力世界』的旅游大省形象,拓展國內外市場。整頓和規范旅游市場秩序,創造良好的旅游環境。
放手發展民營經濟:
切實解決民營經濟發展中的體制障礙,保證民營企業在投融資、稅收、土地使用等方面與國有企業享受同等待遇。引導非公有資本進入基礎設施、公用事業以及法律允許的其他行業和領域,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的合法權益。鼓勵民營企業積極參與老工業基地改造,通過收購、兼並、參股、控股等形式,參與國有企業產權改革,實現跨越式發展。
關心、關注弱勢群體:
加快經濟實用住房和廉租房建設,解決貧困戶的住房問題。關心、關注弱勢群體,城市低保補差標准提高20%%,搞好城市生活無著落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工作,加強農村困難戶救助制度建設。加大勞動爭議處理力度,保持穩定和諧的勞動關系。
人纔戰略強省:
全面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於人纔工作的各項政策。進一步完善培養、吸引和用好人纔的各項制度,努力形成有利於人纔集聚和發揮作用的人纔工作機制,加強人纔環境建設,著力造就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振興老工業基地相適應的人纔隊伍。加強人纔市場建設,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拓展服務空間。在用好現有人纔基礎上,實施更加優惠的政策,廣闢人纔引進渠道,促進招商引資、招纔引智一體化,千方百計引進各類急需人纔。
建設服務型政府:
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把人民利益高於一切、造福百姓重於一切、實現群眾願望先於一切作為全部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使政府的各項工作經得起實踐、群眾和歷史的檢驗。
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要把政府的主要職能切實轉到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上來。繼續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社分開,在更大程度上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要更加重視履行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把財力、物力等公共資源更多地向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傾斜,將精力更多地放在推進社會發展和解決人民生活問題上來。全面清理不符合《行政許可證》規定的文件,規范審批行為,提高辦事效率。改革行政執法體制,推進綜合執法試點,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解決多頭執法、執法效率低下等問題。改進行政監督方式,實行執法責任制和執法過錯追究制。繼續深入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維護各類市場主體的公平競爭,保護投資者,創業者的合法權益。積極推進政務公開、企務公開、村務公開、質詢聽證等民主參與和監督制度。大力弘揚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發揚艱苦奮斗、開拓進取的創業精神,塑造黑龍江人的新形象。
大興求真務實之風。大力弘揚求真務實精神,切實轉變工作作風,少開會、開短會、說實話,務實事。必須堅持廉潔自律。各級政府和全體公務員要不折不扣地遵守黨中央和國務院關於廉潔自律的各項規定,加強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既要從嚴治標,懲治腐敗,又要著力治本,預防腐敗。以忠於職守、廉潔奉公的實際行動,樹立執政為民的良好形象。
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提高對非典、禽流感等重大疫情的應急反應能力,防止重大疫情的發生,確保人民群眾的健康與生命安全。加強農村衛生工作,搞好新型合作醫療試點和推廣工作,逐步解決農民看病難問題。依法監管食品、醫藥市場,繼續實施食品、藥品放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