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2月12日電 天氣轉暖,春天來到,候鳥遷徙也隨之開始。近道的已從國內長江以南振翅,遠程的也從澳大利亞北飛。農業部近日發布信息:禽流感病毒能感染多種野生鳥類,特別是遷徙的水禽。我省如何防范大批候鳥傳播禽流感?記者就此采訪了相關部門和專家。
據東北林大野生動物資源學院教授李楓介紹,我省候鳥達三百餘種。遷徙時間從3月初開始,6月前遷徙活動全部結束。不在我省繁殖的鳥類繼續北飛至俄羅斯。飛臨我省的水禽有大雁、鴻雁、灰雁、鴛鴦、綠頭鴨、大小天鵝、針尾鴨、羅紋鴨、綠翅鴨和斑嘴鴨等數十種,一般棲息在市區內公園、江北草甸和臨近沼澤等地。雀形目小鳥一般棲息在城鄉結合部林地和市區內林木集中處。
飛抵第二故鄉的水禽品種以鶴類為主,有丹頂鶴、白鶴、白枕鶴、灰鶴等6種。棲息地多在齊齊哈爾紮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同江市洪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密山市興凱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撓力河自然保護區以及省內江河湖泊周邊區域。
從3月初,將陸續有五六十種野生候鳥飛臨哈市,4月下旬抵達的紅嘴鷗,停留約十天後繼續北遷。
人類活動頻繁,候鳥遷徙不再遮天蔽日。但雁鴨類遷徙仍保持種群雜、密度大的特點,不可避免地存在細菌和病毒。據東北林大野生動物資源學院博士生導師華育平教授介紹,相關資料顯示,亞型禽流感病毒在雁鴨類水禽中均有發現。而且野禽攜帶多種病原體,禽流感病毒自然也會攜帶。由於人口密度越來越大,候鳥遷徙的棲息地逐漸減少,致使禽類飼養場和籠捨都成為途經候鳥的暫時棲息地。如果是這樣,候鳥攜帶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傳染幾率會很高。
華育平教授提醒,人類活動最好不要驚擾候鳥自然遷徙,減少捕殺和非法販賣行為。避免雞和水禽混養,放牧或放養的家禽建議集中飼養。
黑龍江省畜牧局獸醫處副處長董海龍就此指出,禽類飼養場應按相關防控禽流感規定,規范防治,采取護網和封閉門窗等方式有效隔斷禽類飼養場和遷徙候鳥間的直接接觸。同時,按全省防治高致病性禽流感工作會議要求,阻斷外疫,嚴查通過交通販運進我省的禽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