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2月17日電 《暴風驟雨》的原型地——小小的黑龍江省尚志市元寶村,在品嘗到人多地少日子窮的滋味後,從加工本地木材開始,把增收眼光瞅向了廣袤的東北亞:他們利用俄羅斯的木材資源,加工成木筷,再銷往日本、韓國。這種『兩頭在外』的經營方式,使小小元寶村連上了大世界,也讓元寶村人的錢袋子迅速鼓脹了起來。
元寶村原來有個綽號叫光?屯,當時老百姓窮得穿不上褲子。人均不到3畝地,吃飯都成問題。在窮得沒路可走的情況下,村支部書記張金寶集資建起木筷加工廠,老百姓的日子一天一天好了起來。但是,一味加工本地木材,使有限的資源變得更加有限。在初步致富以後,村委會突然醒悟了:到國外去闖蕩將會是另一番天地吧?
於是,在新世紀開始的時候,元寶村乾部領著一批人,試探著買下俄羅斯的一塊近萬畝的山地,建立起木材加工廠,走上了『外向型』發展的路子。沒成想,這一試探之舉竟整大了,當年建廠,當年就創造了2000多萬元的收入。
這還不算,元寶人的胃口越來越大。起先是將加工好的木制品往國內銷售,後來這些人不滿足了,一定要把他們加工的木制品銷到國外去。恰巧,日本、韓國人喜歡用衛生筷子,這巨大的國際市場吸引著元寶人踴躍前往。
元寶人的技術,俄羅斯的木材資源,加工後賣給亞洲其它國家,一舉三得。『兩頭在外』的買賣就做大了。直到現在,支部書記還非常得意:元寶村出的只是勞務,卻賺回了大把大把的外匯。張金寶保守地說:『一個元寶村出去幾十人,一年最少也要拿到300多萬美元。』
有了錢的元寶村,乾什麼都大氣了。全村354戶人家,種地的就62戶,其餘的人全進了村辦企業;孩子免費上學,村民免費就醫,去年的農業稅都由村裡去付,村民們連連叫好。
重訪元寶村,記者有一個強烈感受:農民增收不能只盯著本鄉本土的種養業和進城務工打轉轉,還應把自己看作『地球村』的村民,善於利用和開拓國際資源和國際市場。致富路如何走,各村有各村的招。相信農村乾部群眾只要不怕風險,勇於探索,就能找到增收致富的好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