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央視國際:訪談——黑龍江農墾總局局長呂維峰
2004-02-20 09:00:37 來源:央視國際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哈爾濱2月20日電 日前,中央電視臺的權威訪談對黑龍江省農墾總局的局長呂維峰進行了訪談。

    主持人:觀眾朋友,歡迎進入中央電視臺的權威訪談,今天我們走入的是黑龍江省一塊神奇而又富有吸引力的土地。坐在我對面的就是黑龍江省農墾總局的局長呂維峰。呂局長您好。

    呂維峰:你好。

    主持人:首先一開始,我想請您跟我看一段電影資料。

    呂維峰:好。

    北大荒開荒:

    20世紀50年代,為解決吃飯問題,十萬轉業官兵開始了舉世聞名的『北大荒』墾『荒』,之後『北大荒』經歷了四次大規模的開發。如今每年糧食總產達70多億公斤的『北大荒』,成為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

    主持人:呂局長,我特別想知道您看了之後的心情,但是我看了之後,首先想到的是您身後寫的三個字,北大荒。您有話要說嗎?

    呂維峰:這是一個令人難忘,使人激動不已,反映北大荒開發建設初期的生產場面。

    呂維峰簡介:

    呂維峰,畢業於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現任黑龍江農墾總局局長。作為第一代農墾人的後代,他的目標是能使墾區群眾的收入水平,接近城市人均收入,墾區早日實現小康。

    主持人:我想今天我們面臨著很好的機遇,就是東北等老工業基地的振興調整改造,這樣一個大的

    背景,對於農墾有壓力,有挑戰,也有困惑,您覺得我們怎麼樣能利用自己的優勢,在這樣一個背景下有所作為?

    呂維峰:作為國家的商品糧基地,黑龍江墾區應該抓住這一機遇,趁勢而上。我覺得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就其范圍來講,它不僅僅是工業,而且應該涵蓋農業。

    主持人:其實說到東北等老工業基地的振興,更多的是一種政策和機會,而不是實實在在的資金,這樣一個機會和政策的傾斜,對農墾總局下一步發展有影響嗎?

    呂維峰:這個政策,這個機遇,應該說對黑龍江墾區的發展將產生重大影響。

    主持人:怎麼理解?

    呂維峰:第一,國家振興老工業基地,我想它的方向應該是實現的是工業現代化,在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作為國家的商品糧基地黑龍江墾區,要在全國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

    主持人:但這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比如說我們有很好的機遇,但同時我們不能忘了另外一個規則,就是世貿組織的規則。其實世貿組織的規則當中,中國的農業領域,農業生產領域應該是最危險的行業領域,同時我們的總量很大,這意味著被擊垮的可能性和風險也更大?

    呂維峰:對黑龍江墾區來說我感覺更是一種機遇,是一種發展的機遇。不但沒有被它衝垮,而且在入世的背景下發展的速度更快,競爭能力更強了。

    主持人:這可能是最好的一個效應力?您覺得會是表象嗎?

    呂維峰:不是,這是一種實力的展示。黑龍江墾區它主要特點是,第一,機械化程度高,人均佔有資源多,第二組織化程度高,所以應該說在推廣新技術,動員力量進行競爭,這是其他地方所不具有的。

    主持人:看來我們已經具備了一個很高的起點,但是我不知道在您的字典裡,現代農業這現代二字是什麼樣的含義,怎麼樣理解這個現代?

    呂維峰:現代農業,我想第一個它是用當今現代工業裝備農業,第二,勞動生產力大幅度提高,第三,商品率大幅提高,第四,農業的競爭能力增強,第五,企業的效益和農業工人的收入要有大幅的提高。

    主持人:有期限嗎?十年?五十年?一百年?

    呂維峰:我看黑龍江墾區,以它現在的水平要達到國際上一流的農業水平,不會用太長的時間。多則七、八年,少則三、五年。

    主持人:為什麼這麼自信?

    呂維峰:因為黑龍江墾區的發展經過五十年的歷程,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而且有很深厚的農業文化底蘊。

    農墾總局介紹:

    黑龍江農墾總局創立於1947年。五十年代中後期,王震將軍率領10萬復轉官兵進軍北大荒,開始了北大荒第一次大規模開發建設。響應黨中央、國務院的號召,先後有14萬復轉官兵、5 萬大專院校畢業生、20萬支邊青年和54萬城市知識青年投身於北大荒開發建設。經過三代人半個世紀的艱苦奮斗,在昔日人跡罕至的亙古荒原上,建起了中國耕地規模最大、機械化程度最高的國有農場群,成為全國最大的商品糧生產基地。

    主持人:在這個過程當中有很多困惑,比如說,生態問題,我們知道在過去幾十年的開墾當中,整個墾區的濕地面積縮小了一半,而且很多地方水土流失,包括在1998年洪水的時候,面臨著很大的這樣一個衝擊,生態損失會是我們現代農業的成本嗎?

    呂維峰:黑龍江墾區開發建設確實損失了一些濕地,但是,就其目前它的生態環境來說,在黑龍江省,乃至在全國也是最好的地區之一。我認為黑龍江墾區的今後發展,不會因為生態而影響。同時在黑龍江墾區發展的過程中,由於人們普遍重視了生態環境,而且這種生態環境也會不斷地改善和提高。

    主持人:很多人知道北大荒變成了北大倉,但是就今天來看,大家的認識可能還停留在北大倉上,那我們的農墾是不是就是一個倉庫?

    呂維峰:當然不是,北大荒是一個國家級的糧食生產基地。它會源源不斷的生產糧食,它的科技含量很高,現在科技貢獻率,北大荒農業的科技貢獻率達到63%,當今世界,農業上的一切先進的技術都在這裡得到應用。

    主持人:其實說到農業,就像我們談到幾千年前的農耕文化一樣,不能回避開的兩個字就是文化。我不知道在您經常提到的農業文化當中,對我們現代農業的發展,到底具備什麼樣的影響力?

    呂維峰:中國幾千年都是小農經濟,一家一戶,規模很小,生產力水平很低,而在黑龍江墾區則不然,廣袤的原野,大片的土地,高科技的,現代的農業機械設備和農具,先進的栽培模式等等,這都是其他農業不可比擬的。

    主持人:我們用這樣的方式可以擺脫靠天吃飯的傳統的農業制約因素嗎?

    呂維峰:應該說完全地擺脫是不可能的,當今世界,農業要脫離天,農業想順利地發展,或者取得

    大的豐收也是很難想象的。但是至少它能夠緩解和提高抗災的能力,緩解受災的程度。

    主持人:我們注意到現在說到北大荒,我們都知道一直在墾荒,不斷地開拓新的耕地,但現在好像我們的戰略有變化,而是要減少耕地,把一部分耕地、荒地變成林海,這樣的變化是無意之舉,還是有心而為呢?

    呂維峰:北大荒的開發建設經過五十年的歷程,確實開了一些坡地,這些坡地按照現在的要求,就要求退耕還林。

    主持人:退耕僅僅是因為它們的坡地質量不是很好?

    呂維峰:,一是這些坡地種糧不適合,這是第一,第二,還要改善這地方生態環境,第三,發展林

    業,它的效益也不一定很差。

    主持人:也是經濟效益林?

    呂維峰:有些經濟林它的效益可能比糧食還要好,在某種意義上說也是追求效益的舉措。

    主持人:我為什麼會關注這樣的變化,其實我覺得這樣的變化就是觀念,但是觀念在下一步現代農

    業的發展上顯得尤為重要?您覺得他們缺什麼,他們的優勢又是什麼?

    呂維峰:應該說他們的文化素質較高,特別是他們的後一代,絕大多數經過了九年義務教育,其中

    相當一部分經過大學,大專、中專和高等職業的教育,文化程度高。第二,凝聚力強,團結,他們來自五湖四海,他們都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為了解決共和國的糧食而奮斗。第三,這個地方組織化程度好,這是他們的優勢。劣勢,黑龍江墾區地處邊遠,都在江河下游難以開發的地方,所以遠離城市,交通不是很發達,信息不是很靈便,這樣在觀念上就可能與城市,與內地,與沿海發達地區還有些距離。

    主持人:你說到我們地處偏遠,信息的普及和共享程度不是很高,您覺得現在人在觀念上,在我們有待提高的方面,是什麼?

    呂維峰:我看主要是一個市場的觀念,競爭的觀念,還有一個是效益的觀念。

    主持人:我注意到,我們下轄105個農牧場,分散在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自然和地理的條件,在不同的城市旁邊依存、生活著,這樣一來我們整體的戰略會不會受到分散的、不同地域的,或者說很不相連的多點的這樣一種束縛?怎麼樣完成這樣一種產業化和整體結構的調整?

    呂維峰:走產業化道路,主要是把各個農場和農民生產糧食,通過產業化經營,通過龍頭企業的加工進入市場,增強黑龍江墾區的產品競爭能力和市場佔有能力。

    主持人:幾年前我們推廣了家庭牧場,包括一些以牧場為單位的經營方式,應該說很機動靈活地解決了很多發展中的問題。但這個時候,如果我們進行這樣一個統一,集中的話,會不會讓一些局部的利益受損,他們願不願意接受?

    呂維峰:不會,前些年,整個農業上是糧食供大於需求這麼一個形勢,應該說賣糧,應該說農民存在賣糧難的問題,而今天,通過產業化經營,把他們賣糧難的問題得到解決。而且有了產業化經營,還能夠提高農產品的收購價格。

    主持人:我不知道您算沒算過這樣的賬?比如說我們通過這樣的轉變,會讓這些農民朋友,他的錢,他的收入有什麼樣的變化?

    呂維峰:非常明顯,我舉一個例,2002年以前,黑龍江的大豆價格每斤在0.95元左右,低的在0.75元左右,而今年大豆價格在1.45元左右,每斤增加0.5元左右。那麼一噸就增加一千塊錢,黑龍江產大豆是五百萬噸。那麼這個價格就使農民增收五十億元,五十億元,應該說這個作用是非常大的。

    主持人:剛纔您一直在談科技,包括對農業這種投入。如果現在有幾個選項在您面前,比如說有人纔,有管理,有科學技術,還有政策,包括環境,你願意怎麼樣排序呢?什麼最重要呢?

    呂維峰:我首先選中的是人纔。

    主持人:人不是錢啊?

    呂維峰:只要有了人就可以有錢,人纔最重要。

    主持人:這些墾區的人員他們的身份挺復雜的,挺有意思。他們種地應該是農民,同時他們又在企業裡又是職工,剛纔您說到勞動生產力的提高,必然還讓很多勞動力成為富餘的職工,富餘人員、下崗?

    呂維峰:我想每一個農業工人要耕種一百畝到耕種一千畝,這就可能有大量的農業工人從土地上轉移出去。

    主持人:怎麼安置?

    呂維峰:主要是發展畜牧業,發展產業化龍頭企業和物流業,發展個體私營經濟,所以我們的目標就是要經過幾年的努力,五到七年的努力,要使農墾工人的收入水平,接近城市人均收入。這應該是一個很宏偉的目標,我們要付出比城市人還要更大的努力。

    主持人:在這個過程當中,最大的難題是什麼?

    呂維峰:最大的難題是基地和龍頭企業的連接機制,這是一個,第二個,龍頭(企業)需要大量的流動資金,隨著你這個企業的不斷壯大,效益的不斷提高,市場競爭能力不斷增強,銀行也願意為這樣的產業化龍頭企業提供資金。

    主持人:我們一說到北大荒,都會說到北大荒精神,我不知道今天它是不是有了新的內涵?

    呂維峰:北大荒經過半個多世紀的開發建設,不僅為國家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同時也創造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這就是北大荒精神。北大荒精神我們概括起來,艱苦奮斗,勇於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這是經過幾代人共同努力創造的。在新的歷史時期,對於北大荒精神的理解,著名詩人郭小川在北大荒工作期間寫過一首詩,其中有一句話特別能夠代表我此時此刻的心情,這就是繼承下去吧,這是一筆永恆的財富,千秋萬古長青。

    主持人:好,謝謝呂局長。

    呂維峰:謝謝。

責任編輯:隋洪波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