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2003黑龍江省考古四大收獲
2004-02-23 13:20:11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哈爾濱2月23日電 今天的《黑龍江日報》對2003黑龍江省考古四大收獲進行了盤點。

    文章說,位於黑龍江省阿城市亞溝鎮劉秀屯東南約100餘米的金上京朝日殿(原作『阿城劉秀屯大型金代宮殿』)遺跡,曾獲選為2002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並被列為金上京城遺址所屬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又在主殿中軸線朝向的東南宮門臺基進行的主動性發掘,共計發掘2000平方米。

    這次的二期發掘,揭露出來中軸線以西的宮門及其西側廊廡部分遺跡。宮門遺跡平面整體呈長方形,前後約24.8米,宮門西側連接西廊廡遺跡,屬於朝日殿整體回廊中的西南部分。在宮門西側廊廡內,揭露出土兩座青磚砌築的御用炭火火炕。

    這次發掘揭露出的宮門遺跡,通過『全站儀』測繪已經准確地繪制在圖上。這次發掘揭露出的宮門、廊廡遺跡實線平面圖,恰好與此前繪制的整體平面圖上的相關虛線部分完全重合,從而進一步證明了我省考古專家力排眾議有關『金上京朝日殿』的相關認識,是經得住印證的。

    文章還說,至2003年底,寧安市渤海國上京龍泉府宮城址發掘有很大收獲,揭露總面積近2萬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的三彩殿階螭首、獸頭、琉璃瓦及文字磚、蓮花瓦當和鎏金銅佛等一批珍貴文物。2003年清理了第5號宮殿址,臺基東西長44.2米、南北寬21.3米、高0.4米,為一面闊11間,進深5間的大型建築。臺基用土夯築而成,其四壁用青磚包砌。包壁磚底部是一排方青磚,其內側是采用磨磚對縫法砌築的包壁。外側餘流部分做為散水。臺基上部的礎石之間尚存部分白灰抹面的牆基和經火燒結的草拌泥地面。臺基的南中部設一上殿的踏步。1997—2003年的發掘工作,使渤海考古研究達到新的高度。其結果表明,渤海國承唐制,其上京城的用門制度、都城的建制、宮殿的建築形制、技術工藝等多與唐都長安城有相同之處,但也有局部的差異,反映了渤海國政權在對唐文化學習借鑒同時,根據自身的需要又有變化和創新。

    文章認為,尼爾基水利樞紐工程考古填補黑龍江省清代考古學的空白。

    為配合嫩江中游尼爾基水利樞紐工程建設,2003年,對淹沒區古代遺存開展大規模的考古工作,發掘遺址、墓地16處,揭露面積12000餘平方米。其中新石器時代9處,青銅至早期鐵器時代2處,明清時期5處。

    2003年度發掘的16處古代遺存中,5處屬於清代,均為墓地,這在我省考古發掘史上是從未有過的。清代墓地中,既有規格等級較高的將軍墓,又有普通的平民墓葬,這就為研究黑龍江地區清代各個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出土的文物不僅種類齊全,且制作十分精致。既有銅鐵器,也有金銀器,尤其是一批瓷器,花紋圖案非常精美,並發現有官窯的制品。這不僅豐富了我省文物資源的內涵,也填補了我省清代考古學的空白

    文章稱依蘭橋南遺址發掘又有了新的收獲。

    橋南遺址位於牡丹江右岸二級臺地上,西北約3公裡是牡丹江與松花江匯合處。這處遺址包含早、晚二個時期的遺存,屬同一文化的不同發展階段,早期在青銅時代晚期,晚期亦進入早期鐵器時代。

    2003年8月 10月,為配合哈同公路擴建工程,省考古所對該遺址進行第二次發掘。本次發掘具體位置在遺址的北部邊緣,揭露面積3800平方米,清理方形、長方形半地穴房址12座,窖穴42個,出土陶、石、、鐵、骨、角等質料器物300餘件。陶器,如斂口鼓腹小底瓮、束頸球腹罐、雙耳罐,造型優美;骨鏃、針、魚鏢、錐和石鏃等制作精致,反映出當時的匠人不僅具有較高的審美意識,而且具有高巧的制作工藝。橋南遺址出土的雙耳罐、肩部帶弦紋的弧腹罐、骨錐、十字形骨器與俄羅斯濱海地區某些遺址出土的同類器形制相似,說明古文化的傳播能力是很強的;同時也為中俄雙方在考古領域的合作與交流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責任編輯:隋洪波
相關新聞